上个冬季,赫尔辛基机场Moomin精品店里遇见的那位店员我记得。老家来自前苏联的一个小国,当年因为一心向往芬兰的教育,辗辗转转,迢迢千里,移居这里。学士毕业,再到研究所深造。如果我没记错,还是个博士。
出口的英语流利地道,俄语想必也就甭说。关键在于,待客之道态度好都不得了。我问,不知小孩喜爱哪个,可否拍照传送,按图选择?她想都没想:ofcourse。售后,贴心主动建议,包个礼纸。“比较好看。”她告诉我。
来来往往的旅途,总会看到天外有人。那个温度零下的下午,离开登机的时段还早,站在那里闲聊,越是感觉如此。读的是文学,想必是个语言天才,懂得多语;可以笔译,也可以同步口译。偶尔也来机场兼职……。
回程的机上,因此有所顿悟:一个人的成功,应该不是偶然的,而是确实留给有所准备的人。语言的能力,自然是准备的一部分。但是,能讲,可不代表能做;反之亦然。那么,可以在职场上谋得一份工,岂是出自单一的因素?
如果两人,资历一样,一人只懂单语,一人会讲双语,谁将获聘?再往前推,两人都是双语通:一人尽管慧黠,可是EQ不行;一人虽然纯朴,可是认真踏实,最后哪位才是终点线的大赢家?
可惜,这个国家,总是不愿坦然面对专业的行规,而是遵照政治正确的定调定论。结果,一旦出了问题,总是归咎这个,归罪那些。大学毕业,求职无门,也是这样,把穿心的万箭,射向假想的箭靶。
可是,如果此次面试,不是旨在候选神箭手,也不是要猎得罗宾汉2.0;而是想在处处大字写上中文的赫尔辛基机场,聘请一位国际客援的服务专员。认得方块字,难道不会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