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公会至今仍选择不出走国阵,美其名为要发挥平衡或制衡作用,以免巫统和伊党的合作会把形势带向极端,惟说实话,这虽说非不可能,但恐怕难以令人相信。毕竟,从国阵近30-40年来的记录,巫统若决定了要朝向哪个方向或路线发展,马华即使在相对“体面”的时候,大都也只是“静静”,甚至还不得不为之背书。
职是之故, 80年代开始的国家行政、法律、金融、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宗教化,马华根本无以置喙,包括让许多关键法案“悄悄”通过,以至造成宗教的进一步深入、捆绑国家建制,影响了这之后众多国民(不论穆斯林或非穆斯林)的权益及生活。
何不加入希盟?
当然,马华中人总是懂得自辩,如一再强调要不是身居国阵和政府中进行“体制内”的协商、协调、争取或改革,那恐怕国阵政府的宗教化和种族化政策会走得更彻底、更极致。且不论这“要不是”到底有多少证据和份量,惟既然曾经那么高估“体制内”的战略地位和价值,那今天的马华是不是应当开始考虑加入希盟或与希盟合作了?
质言之, 以马华现有的各方面实力,包括党产、基层、人脉等,若加入希盟,在土团党还没羽翼丰满至可成为另一个巫统之前,或许会比继续留在国阵内更有“前途”,更有机会实现其“做华人代表”的理想(反正行动党也无如此打算)。惟奇怪的是:那些为马华不出走国阵辩护的“现实主义”论者,反而不干脆更现实主义一些,鼓励马华尝试和希盟化干戈为玉帛,然后琵琶别抱——更甭说巫统现在和伊党“联姻”,已属背叛马华了。
应寻更好出路
既然对“体制内运作”更有信心和把握,马华若如此顾忌巫伊合作所可能带来的隐患和威胁,也可以通过希盟政府的管道和平台来遏制之。惟若如某些不客气的论者所咬定:有关隐患和威胁只不过是马华“舍不得”离开国阵的遁词,那就无话可说了。
总之,以国阵过去的历史,可大略预见马华即使留在国阵,除非巫统彻底改变,否则也只能延续过去屈居附庸和代理的角色,仅能很有限度地“代表华人”,壮志难伸,更别说要监督或制约巫统,确保国阵的中庸。马华若已无壮志,那当然可以苟留于国阵之内甘心当附庸和代理,若还有壮志,就应当寻思更好的出路。
当然,马华若加入希盟,或会影响到不少人理想中的“两线制”之成熟,所以看似非常政治不正确。惟在“两线制”的高贵名堂下壮大尚未“洗心革面”的巫统从在野的位置施压推动国家的进一步种族化和宗教化,会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