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的孩子阿贤在一所大专学府修读广播系,其中一个课业是拍摄一出公益短片。
阿贤于是与组员构思与同性恋有关的题材,然后兴致勃勃地向讲师呈现他们的想法。结果,讲师一听到故事触及同性恋,即刻瞪大眼睛望著他们说,“同性恋是一种疾病,是爱滋病!”
阿贤和组员并不就此妥协,极力地向讲师解释故事的内容。讲师接著问他,“如果你的爸爸是同志,那你会怎样?”阿贤回答说他会尊重爸爸的性倾向。讲师再问他,“如果你的妈妈是同志,那你会怎样?”阿贤依然给予相同的答案,同时向讲师表明,他们的目的不是鼓吹同性恋,而是希望大众更加认识同性恋。
看待同性课题带偏见
令阿贤深感不忿的是,讲师最后依然坚持己见,禁止他们散播“疾病”。无可奈何之下,阿贤和组员唯有改变短片的内容,以亲情作为故事的主线,结果讲师面露笑容,即刻批准新的点子。阿贤激动地对我说,如果讲师确实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那不是应该给予“病人”痊愈的机会吗?如果他觉得同性恋者需要被治疗,那不是应该先了解这种“病”吗?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啊!阿贤讲师的态度其实是典型的鸵鸟心态,以为抑制同性恋就代表不存在,也欠缺公开讨论的勇气,宁愿以偏见的角度看待同志议题。
最近发生在登嘉楼州的案件,即2名女子因在轿车内意图进行性行为,而被登州伊斯兰高庭判决公开鞭笞6次,不仅会加剧社会对男女同志、双性恋者以及跨性别者(LGBT)的歧视,也导致他们的权益被侵蚀,继而在生活中面对更频繁的刁难行为。
不妨聆听LGBT心声
虽然登州大臣山苏里莫达强调,伊斯兰法庭的鞭打力度比学校的纪律老师还要轻,但这并不是重点,而是关乎当事人的尊严。
公开鞭打已经使当事人的身份曝露在阳光底下,这叫她们以后如何面对周遭的异样眼光?相比之下,强奸犯对受害者带来更大的伤害,却也免于在众目睽睽下承受鞭刑,让他们得以保持尊严。
公开鞭刑意味著我们的社会愈来愈趋向保守,且可能会引发其他州属相继效仿,终将把LGBT群体逼到墙角。即使有关当局认为LGBT群体走在非正常的轨道上,也不妨配合首相署部长拿督慕加希的意愿,以辅导的方式协助LGBT群体,聆听他们的心声及给予他们所需的协助。
可悲的是,LGBT仍被多数人视为禁忌,尽量避免公开谈论这个议题,将LGBT列为见不得光的群体,企图逼迫LGBT跟随主流的性取向,这难道不是一种霸凌的行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