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的这一小块学校保留地,自2009年起,董事部几经争取,方便学生课外活动;拉拉扯扯,磨蹭拖沓,2015年3月9日,土地局总算说好恩准吉隆坡大同华小使用。
一接到好消息,校方第一时间总动员,筹款70万令吉施工。
前后用了两年的光景,原本垃圾的沼泽地段,焕然一新:出口宽敞了,车流改善了,交通舒缓了,学生安全了。从此,小王子和小公主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
那样的结局,似乎只是童话的读本。现实的版本,是另一回事:两年之后的2017年4月27日,教育部遽然收回成命,来函令下校方3天之内清空一切,以兴建国中。如此这般180度转圜之后,大同面对之困蹇处处,思之自明:
一旦失去这一片2.607亩的校地,不但学生再没有运动的去处,老师和家长也因此缺乏停车位。万一学校需要遵令改道,师生和家长进出大道,必然险象环生。该怎么办?
《东方日报》报道,会议上教育部初步建议,校方可与土地局及吉隆坡市政局合作,介于隔壁的黄老仙师慈孝庙和谭公庙之间开出通道,出入新街场大道。唯方案需获大道公司同意。
耐人寻味的是,汇报会上家协主席刘志龙先生透露,学校前的保留地只有微不足道的2英亩,面积显然远在城市规划的既定标准之下。那么,何以不能顺手推舟,把这片土地大大方方地转赠大同名下?
从政治策略说,设法争取华裔选票,此时此刻,确实不容有失。如果马哈迪海啸发酵,最终定夺政权的造王者,必然是关键少数。思虑这点,教育部何以情愿背负因小失大的政治风险,而不愿成就大同之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