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认识,和学生的理解,往往有一段出乎意料的距离。前不久华教前辈刘深渊先生通过刘氏公会,主办一个据《2015年华教节手册·迎风而立》出题的问答比赛,当中一题问道:
“林连玉先生说:‘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你同意吗,请说明之。”
应对答案,佳作毕出。犹是难得,同学群中有者独辟蹊径地不以为然:“对付破坏,在于防范,不在建设。”细想之下,当可发觉,林连玉先生此话或存歧义:他的“破坏”,是既成的,而不是潜在的“风险”;由此角度切入,结论自然不同。
可惜,这个国家的领导嘴巴一再高举“创意”的鲜明旗帜,教育部旗下考试局的那一套旧有的思维,仍然一如既往,倾向封闭。不但设计问题这样,设定答案亦然如此。
流程这般,课程的范畴,教学的媒介,考试的模式,乃至批考的标准,自然只有钦定的版本。
学生若想要高分过关,只好举头望名师,低头思标准,一一遵照既定的答案来作答。
新的案例乃是面子书疯传巴生谷一所中学PT3科学预试考卷的那道问题所问:“公开售卖避孕套是否将对社会有所负面影响?”,学生答曰:“不会,因为公开售卖之,有助避孕。”;答案虽可取,唯被老师打上红色大叉。
受询此事,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应答可圈可点:“避孕套的功能,本来就是避孕。”《东方日报》报导:副部长因此认为老师需要扪心检讨,思考何谓正确的答案。
本来就是这样嘛,而且,公开售卖避孕套,不但可以防范爱滋病、兹卡病毒、性感染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亦可制造工作机会。一举n得,何言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