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佑办尊孔学校是给阿斗的儿女读的,他的儿子陆运涛是标准的英国绅士尖头鳗;叶亚来的子孙黄早和华人社会脱节,叶氏宗祠的一位老前辈告诉我,叶亚来的孩子都是读红毛书的。”
那是庄迪君博士当年自序《令伯可以做》所写的,笔下刺耳,可是确实这样,不容否认:“精英的儿女必须修读精英的学校,贵族的孩子必须接受贵族教育。于是,精英的后代都变成了洋人。”
不但开拓城市的叶亚来之子子孙孙,开启中文言路的一代主笔李星可令公子,也是读英校的:而且,据说久居海外,甚至因此“已经变成二毛子”了。诸如此类,放眼一看,南中国海两岸,不论商场的巨擘,还是文学之大师,皆是如此。
自诩“族英”的沈慕羽令郎群中,亦有奉慈命,转学英文中学的。所谓“典范”的郭鹤尧呢,觉诚法师当年接受专访曾经感慨:“郭老的儿女不谙华文,看不懂郭老生前的报道……”
那么,念纪郭鹤尧百岁冥诞所主办的“郭老精神,中庸之道”教育讲座会,到底想要倡导什么,说来堪称耐人寻味了。当中,吴恒璨的讲题还准备“从郭老精神看多元民族文化社会里的大马华文教育”,请问不知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呢?
因为这样,网上读到www.foonyew.org.my上节录的那些钜细靡遗之郭鹤尧语录,犹是感慨良多:“只要华裔重视自己的母语教育,只要华裔家长把子女送入华校就读,就是负起维护华文教育的责任了。”
可惜,事实刚好相反,可见郭鹤尧当初点评的先见之明:“马来西亚华教最不幸,有种种障碍,华教面临的困难已太多太多了,不需要有人在背后放火。”结果,一间间远在穷乡郊野的微型华小,都不得不仰赖友族到来传承香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