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阁体,是一种明代就已经开始盛行的正楷官方书写方式,它强调字形方正、大小均一不求变化。到了清朝统治中国、尤其是在康乾盛世期间,它广泛地被使用于朝廷文书、科举考试。字体方面,则以楷书四大家唐朝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及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为准则考量。所以在书写上有以颜占格、以柳强筋、以欧立规、以赵灵动的说法。意即颜体失之于肥继而以柳体强筋,之后若又失之瘦则以欧体立规,再失于板(刻板)则以赵体灵动。
熟悉中华书法的朋友都清楚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的演进过程。篆为先,楷为后。五体之中,自古以来最为大家所熟悉及使用者要算行书了。古时候的文人雅士,大都以赋诗作词为乐,掌握脑子里头浮现即逝的灵感甚为重要,是以用草书将诗词在脑中灵感消失前速速写下最为方便。但缺点是,草书过于紊乱(尤其是狂草),旁人难以清楚阅读与分享。然而,若以楷体书写,字虽工整易读,但又嫌之书写速度过于缓慢,脑中灵感易逝,仍不理想。行书则恰好介于其中,故为众文人雅士之所喜爱用之。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清代考殿试入翰林,皇帝喜欢考验应试者学识是否渊厚,试卷作题皆须以正体书写,大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势。渐渐,在书写一些其他官方文件,皆以此为准,遂形成所谓的“馆阁体”。
人的一生,也需要磨炼自己走向康庄大道的“馆阁体”,对自己的为人处世,须有方方正正的规范,行为举止要有大小均一的不越矩要求。诸子百家宗教经典,则是我们生活上的指引。修养占格过了将导致范围模糊过广,则以其他理念强筋;过于强调了就以其他思想立规,但过于刻板了,再追以另一思考以臻灵动。犹如楷书大家各有所长一般,相辅相成之间能互补其短。
这是一个基本生活态度,大家都应该努力习之。就像论语里头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书法到了此炉火纯青的地步,虽有馆阁体的钳制,也能循其自然而届富饶趣雅之境。
人们若能以“馆阁体”端端正正攻其所修,乃至占格、强筋、立规、灵动,达到不逾矩而能从心所欲的境界,这几乎就是完整人生了。然而,人生“馆阁体”毕竟只是一个人提格的其中重要一环而已,它是因环境所需而衍生的一种正面生活规范。
若欲进一步提升自己,则非持之以恒的勤练人生“行书”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