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时评作者,可以不认可坊间某些人批评部分砂、雪和霹州选票“回流”国阵为短视的“民粹”表现,认为其人质疑、不满选民的选择是种傲慢、粗暴,但一转身,自己却忙不迭地批判反对党的支持者忠心维护其领袖为非理性的“民粹”,动辄为之贴上带贬义的“铁粉”标签。
看来所谓民粹,诚是见仁见智,论者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出发,眼中就有各自理解和诠释的“民粹”。虽不能否认当中或有谨慎、客观、自律的论者,试图理性观察及公平论述,但恐怕更多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边站”了。
更讽刺的是,某些论者还喜欢指摘他人“非此即彼”,然在他人眼中,其本身才是不折不扣的非此即彼典范,一贯倾斜、偏颇得露骨。
也许作为论者,除了批评别人,还是得时时刻刻不忘检讨自己。毕竟人非圣贤,再学富五车或“吃盐比你吃饭还多”,难免还是有其局限,太自视甚高、固执己见的话,很容易就暴露其短处。同时,读者诚也不必对论者太过高估或苛求,不妨把其陈述及意见当作参考就好,而非真相和真理。当然,这么说也并不意味论者就可以卸下责任而任意发挥,全然不顾评论的基本伦理,如公然为威权掩过饰非、涂脂抹粉,那是绝对可耻的。
政治立场鲜明
若说当下的各路论者难免已“心有所属”,文笔走偏,部分更是政治立场鲜明,甚至形如政党的专属文胆。这一点人们实在不必太介意,大可私底下表示不齿或不屑就好,惟值得关注的是“大众媒体”的立场。相对于个别论者,媒体毕竟是社会公器,即便其主事者可怀抱政治立场,但若刻意把媒体经营成让部分论者“口径一致”地批判某政治阵营,同时却百般肯定,甚至颂扬、包庇另一阵营的话,那实质上就与社交媒体没两样了。
社交媒体容易让使用者陷于“同温层效应”,只和见解一致或接近者“串联”在一块,同声同气、相互捧场,形成封闭的意见部落,这是不少学者所观察到,而一些媒体人也汲汲于应和的现象。殊不知,传统媒体实际上也不一定能比社交媒体更能避免如此效应。乃至,若是背后有政治主子或其同伙严加管控、操盘的传统媒体,恐怕比社交媒体更“同温”,也更能排除、封杀与“主流”意见相左者,所以也更倾斜和封闭。
质言之,相比于社交媒体,人们更该关注的是传统媒体的“同温层化”,毕竟后者作为公器,如此走向是绝对有损于国家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