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约一百年前,包括在大中华区,其实华人不一定得懂华语,毕竟那时华语(普通话)作为中国“国语”还算刚起步,不能苛求人人皆能掌握。尤其南洋一带,不仅各籍贯华人大多以方言为日常用语,乃至学校教学语,更有少数土生华人甚至连汉方言也未必熟悉。
随后,因于马来亚独立之前,我国华人身份上大都还是中国人,所以也深受“国语”运动影响,开始以华语作为民族共同语,甚至成为新生代的“新母语”。也许从那时开始,“华人应懂华语”的观念开始成形,或至少开始发芽。当然,对于不少土生华人,以及殖民地英式教育下逐渐成长的“受英文教育华人”而言,这观念恐怕是不合适,甚至是“沙文主义”的。
甭说,沙文主义的指控根本就言过其实,乃至是种污蔑,诚如马来族的共同语建构乃民族主义兴盛时代的正当诉求,原本就具备两千多年“同文”基础的华族,欲以华语作为适应现代民族国家趋势的民族共同语,又有何不可呢?不过,话说回来,当时的土生华人和受英文教育者无法对华语产生认同感,甚至有排斥感,诚可谅解,毕竟其人已偏向以西方宗主国文明为“正经”,无法理解华语对民族建构的意义和价值,除了少数如林文庆、陈祯禄者。
及后来50-60年代的建国时期,华社曾力争列华语为官方语言,结果基于种种因素而失败,当中或亦与华人政治精英中的土生及英文教育背景者不甚认可,或不太热心有关。惟当然,华社领袖的妥协,恐怕更在于当时尖锐的政治局势,毕竟要面对的是高涨的马来民族或民粹主义,尤其作为主流势力的巫统之激烈反对,权衡之下,为大局著想,只好退让。要是当年的族群地位及权利问题不是那么紧绷、火爆,也许华语列为官方语言不是不可能的事。
总之,即使列入官方语言之诉求受挫,但华语在广大华社心目中毕竟早已有了相当稳固的民族语地位,导致民间自然而然地衍生了“华人应懂华语”的观念和心态。这一点当可“同理”,而非简单地以华语非国语,就否决了其正当性。
若凡事皆以政治(尤其民粹)角力之结果来论“正当”的话,那恐怕很多社会的弱势者之正当权益,都注定得“永无翻身之日”了。
其实,从自由主义立场出发,我从不认为个人一定得懂其民族语,毕竟每个人都有其因缘(如在国外长大),强求是不人道的。惟一群体中有部分人很在乎其民族语,带一定的“态度”,只要没诉诸暴力,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若说常提“华人应懂华语”就会侵犯人权,或鼓动极端民族主义,那诚属“言重”了!大多数华人著实没任何人想像中的那么“莽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