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大国崛起、中国复兴,如何做大国等话题,已成为中外的热门话题,这类书也多得不可胜数。其中黄树东的《大国兴衰》(2012)则集中讨论中国应走自制贸易抑或是保护主义的路线。可以说这也是独立自主对互存的争论。
大体上言,自1978年开放以来,改革开放已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进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的增速更是有增无减。结果是,多数人倾向于继续改革开放的路线──尽管也有人认为,中国是开放多过改革,经改先于政改等。此书则排除众议,主张中国减少对外依赖,特别是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而应致力于发展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自主创新,以免受制于人。
作者认为,美国是个国家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国,它会利用全球化来巩固其霸权地位,合理化丛林法则,劫贫济富等,而其手段,则是透过资本技术与体制,这三位一体的专政来实现。所谓体制,是指经由国际条约、世贸组织、IMF、世银等来干预他国的政策制定,进而实现制度寻租。
这种说法站不站得住脚,仁智各见。早在1960年代,南美洲兴起的依附论,便主张走保护主义,发展本国独立完整产业体系的发展路线。19世纪的后起工业化国家德国,便是靠这种路线崛起。这种路线的理据是,发达国不会把先进的核心技术传给后起之国,反而希望后起之国能安于低水平的技术,专注于量的扩张而非质的飞跃,产业单纯扁平、门类不全。这种发达国便可持续地靠其资本优势、技术垄断(技术寻租),与制度寻租来巩固其支配地位。
对后起之国言,就涉及了有否力争上游,摆脱依附、贫困、贫富悬殊的意志,若甘于落后,就只能安于受制于人。历史地看,德国、美国等,曾靠保护主义与这类思路崛起;只是进入21世纪的今日,这种思路与政策是否依然有效,则颇有争议。
事实求是地看,今时今日,大部份国家的确依然处于依附的状态,如大马,便是靠出口初级产品与低增值产品来赚取微利;可也有少数经济体,如台韩,能经由融入国际经济体制的路线崛起。此外,能崛起的小国,如瑞士、荷兰、瑞典、芬兰等,也是靠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崛起。之所以,此处也涉及了一个生产规模是否具有竞争性的根本问题,而生产规模的大小,又与市场容量互为因果。若无足够的市场规模,小国是无法崛起的。大国如中国、印度虽也可能靠其市场规模自力更生,惟其利弊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巴西、阿根廷便是失败的例子。
失败的主因之一在于,受保护者变为既得利益集团,进而绑架国家利益,把国内消费者当无助的被剥削者。此外,在这讲求速度的时代,闭门造车只会加速本身的落后,一个较两全其美的出路应是,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扬长避短地在自由贸易的体制下,选择性地发展本身的优势,而不强求样样通。毕竟,只有专业化才可能有所突破,进而与他国进行互通有无的交易,这才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