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进入中文系之前,以为中文系只读诗词歌赋、散文小说,进去之后,才晓得不是想像中的那样。
中国文学史,自先秦到魏晋,宋元明清到现当代,一部长长的文学史,像一条流动的大河。历代有许多优秀的文学家、作家,需知道他们作品的风格、特色,和了解他们的作品如何影响后来的人。
唐诗宋词、诗经离骚是必读课程。《古文观止》读多几遍,或许也会写一点带有古味的句子。《论语》、《老子》、《庄子》,不读不行。《史记》、《文选》也应该读读。
除了需学习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亦非学不可。古代汉语分两学期修完,每次翻开总想奔逃。至今偶尔失眠时,还会想藉读古代汉语课本以治失眠。音韵学,只记得有反切、上切、下切,其他不记得了。训诂学,当时属选修课,百般绕过不修,因不想吃苦。
还有一门“现代汉语”,需弄懂什么是韵头、韵尾。通篇课文在解释,诠释,现代汉语何以如此如此……。
修了这些,还要学文学评论、文艺美学,学习用什么什么视角和“主义”评论文学作品。主义五花八门,可以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自然主义等等。刚学习“主义”时常被弄得团团转,很艰深啊,但却觉前卫,因为好“西方”啊。
此外,还有外国文学史,但丁、雨果、歌德、福楼拜、罗素、梭罗、马克吐温……能读多少就读多少吧。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也是重点课程,需好好学。
中文系可以很悠闲,也可以很忙碌,取决于读的人想如何过。平时主要做的,多是读文史哲作品(中文系文史哲不分家也)、看看电影、听听歌,“培养”一点文艺气息。
中文系毕业后,只有一个问题常盘旋脑后:曹植《洛神赋》里的洛水女神,是真有其人,还是杜撰?宁可相信是真实的,否则就没意思了。
学中文,学到最后,可以充满忧伤,因为会常思考“人从哪里来?人从哪里去?”的问题。一点小伤感、小悲愁都有可能是作诗填词的灵感来源,因此,如不学一点忧怀苦绪,难写诗文。
读中文系是快乐无比的,乐在所修课程的博大和广泛。似乎什么都需读,什么都需懂一点,更重要的还有,多数会比读理工科的人有人文情怀。
毕业已六载,对中文系的记忆依然回味无穷。文学追根究底是研究“人”的学科,有什么学科会比研究“人”的学科更有趣呢?
倏忽数年中文人,缠绵一世中文情。数年的中文系,我是中文系学生;一辈子的中文系,我是中文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