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今年举行的七一游行活动,吸引超过40万人参与。游行主题诉求是“人民自主、立即普选;占领中环、蓄势待发”及“要求梁振英下台”。当天民众无惧狂风大雨,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归还属于他们的权利及撤走没有兑现竞选承诺的特首。在本月6日,隆雪华堂举办的“香港社运与民粹主义论述”讲座,邀请到两位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老师主讲,让听众了解香港游行和社会进展的过程。
主讲者之一的叶荫聪在“由香港意识到归属政治”讲题中,为出席者简洁但清楚地讲解“香港意识”的历史演变。从一开始,香港意识是以不自觉的身份意识出现,被限制于一种名分或是“被给予的主体”。直到1997至2003年间,香港回归中国及遇上金融风暴后,香港意识有了新转向。在政治上,2003年七一游行反对国安法凝聚了香港社会群体,为了共同的命运自发性动员;在经济上,香港进入衰退,而中国经济力量崛起,出现了中港融合及带来人口流动问题。
香港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转变让原来模糊/自然的香港意识逐渐成为“归属政治”(politics of belonging),人们在寻找一个新的“身份”/“名分”。归属政治的特征包括新的精英挑战旧有的政治和文化精英、敌对性表现(例如中港对立)、政治筹谋的竞争(例如建制派vs.民主派)、文化政治的洗牌及民粹主义。他特别提到在民粹主义里,经常出现冲突的是在非常规政治空间和地点,例如双非问题与妇科服务、自由行的购物区等。
在面对归属政治的纷争之际,叶荫聪提出两个思考面向,让民众思辨什么是“好的政治”?首先是共同体的内部关系,当民众在构建共同体的时候,如何处理公民、阶级、族群等关系。第二是共同体与统治机器的关系,例如香港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民众诉求的是反文化领导权的斗争?或是抗衡式的公民社会?
上述的两个面向也值得我们多加思考与参照,作为对我国社会民主发展的转化认识。现今大马正面临政治转变之际,社会共同体(反国阵阵营)在面对外部的国阵统治机器时,毫无悬念的是人民要求一个“抗衡式的公民社会”。要注意的是,当人们在以“反国阵”之名进行各项诉求与社会运动时,必须谨慎提防有人在此旗帜下取得“绝对诠释权”。在共同体的内部,人民面对身份认同时,要如何化解阶级、族群、文化、性别等差异。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在试图“磨合”差异时,要懂得分辨当中的权力关系,不让既得利益者从中垄断“话语权”,忽视/剥削他人(弱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