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中和独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标准有所不同,即使是独中,各校的处理方式也有所差异。举例而言,过去有些学校并未将学艺、运动等课外活动表现纳入学习成绩的评估范围。在学习成绩的总平均值乃按各科目乘上每周上课节数再除上总节数。
这样的加权平均计算方式所得出的结果,对于主科,如语文科、数理科较强的学生就占尽优势。反之,数理、英文和国文偏弱,纵使华文、历史、地理及社科较强的学生,再怎么努力,最大的目标也只能拼升级、拼毕业,那承受不住压力者,一般结果只有被淘汰。在这样的制度下,副科较强、创意能力较佳的学生就成了吃亏的一群。社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在学校成绩并不怎么样,例如比尔盖兹和乔布斯大学并没念完,但这些人却因为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勇于追求自己的梦理而成就了自己,同时也造福了社会。
不少独中一向来把孔子奉为至圣先师,就连教师节也放到孔子的诞辰那一天才庆祝。但不知有没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贯彻到位?在高喊成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下,理应提供平台和学习管道予以学生去发展个人专长。
学校生活是学生的生活重心所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人群互动的关系,以及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应是教育的核心工作。如能缩小主科和副科在成绩计算比重的差距,对于成绩优越的学生并没任何影响,而对于那些语文科数理科等主科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却有助于保有学习动力,建立他们持续往前努力的自信心。
历史一再证明,小学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不佳,大未必差。过于强调以数理和语文优越性的教育目标,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其他才能的发展潜能。更重要的是抑制了学生们对生活的热情。
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一个都不能放弃,不到最后一分钟都要努力去拉住每一位学生往前走。要让学生享受校园生活,塑造快乐的学习氛围,首先就必须解放语文科和数理科优先的刻板的精英主义思想。
遗憾的是,很多校长当年都是学校的精英,不太了解后段班的心理上期待受到肯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