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社之“主流”吁求有关方面批准增建独中时,曾有“理性”的声音提出质疑:华社真的需要那么多独中咩?这会不会导致某些“竞争力”较弱的小型独中更陷入资源紧张、生源短缺的困境?坦白说,如此质疑并非没有道理,乃至颇具“前瞻性”。然事实是:华社要求的不仅是增加独中之“数量”,而更是为国家、社会和民族之文化内涵及前景办学的“自由”。
当然,人们不能为追求自由而脱离现实,搞到资源和精力涣散,最终也无法促进整体的利益。不过,自由仍是非常基础、关键的价值及权益,若增建独中能够促进如此价值和权益的话,诚不能因“现实”的资源或生源分配顾虑,就给如此运动唱反调、穿小鞋、泼冷水。反之,真正理性的声音,更该睿智地引导华社瞄准问题核心,即不是“独中有多少”,而是“能否自由办学”。如能自由办学的话,独中即可顺应“市场”需求而自行增减,那才合理!
同样的,在“新独中”获批准成立的课题上,华社除了有理由大事庆祝、大力表扬特定组织和人士之外,其实更该关切的问题是:自由办学的权益是否更清晰、更明朗了?权益虽然看起来乃“抽象”之物,不如盖校的砖头和瓦块那么“实在”,但一个社群,乃至全体公民的长远未来,的确就系在如此权益之上,否则的话,再多的砖头和瓦块,都填补不了权益破损所造成的大漏洞!因而,那些把目光锁定在权益课题上者,不是在添乱或捣蛋,而是严谨监督。
另外,若涉及权益的话,也实不该在关键因素上有所隐瞒或闪烁。若所谓“新独中”仅是某些利益集团的“私立学校”,那不相干者自然无权置啄,乃至或也根本没兴趣理会。惟若其一开始便摆明和华社的民族教育,乃至和公民运动之大业相干,那透明度就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实际上,除了透明度,任何隶属“公领域”,足以影响集体利益的事物,都应适当开放予民间(尤其直接相干者)参与议论和表决,而非一味“由上而下”,否则诚属专制。
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的从政者,实在不该为一时之权宜而折衷千秋之权益。也许最可悲的政治,就是没有敢于追求自由之理想的政治,甚至视他人对自由的想像和渴望为地雷、荆棘、瘟疫,务必围堵、窒息、扼杀之——至于最可悲的教育,或许就是被可悲的政治套上了枷锁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