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是每个孩子成长必经之路,也是初涉及交际易于被欺负的地方,然而多数孩子受到欺凌后,回家都选择闭口不谈、不告知。这时家长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又如何协助孩子面对?
真实案列:
温蒂(化名)和丈夫一直教育年仅3岁的儿子要礼让,跟小朋友玩耍时,不能动手打人。
可就在上个星期,儿子才上安亲班没多久就挂彩了。细问得知,他被一个同龄的小男生无故咬了一口,手臂上留下两道牙齿印。
发现儿子被欺凌,温蒂气愤又自责,认为是自己没有保护好孩子,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虽然知道小朋友之间的小打小闹不会出什么大毛病,但是她怕孩子幼小的心灵会越来越恐惧,以后不敢去学校了。
不少家长都有类似经历——接孩子回家后发现孩子脸上有抓伤、手上有瘀伤,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孩子在学校跟其他小朋友玩闹时弄伤的。然而大部分时候,孩子被欺凌致伤,校方会打官腔地解释:孩子年纪小,不太会控制力气,在“玩闹嬉戏”时不小心弄伤人在所难免。
孩子在上安亲班或幼儿园,又或与周围小朋友一起玩,难免会打打闹闹。有时为抢一个玩具,就把对方推倒。或是比较顽皮的孩子,从小养成不良习惯,喜欢打人,便有一些小朋友会挨打。
或,一些在父母眼中比较“活泼外向”的孩子,大人总会笑说:“他怎么可能被欺负?他不欺负别人就已经偷笑了。”
又或是, 恶霸小孩的背后,通常都有一个帮自己孩子的行为找借口的家长,加以辩说:“孩子之间打闹是正常的”、“我的孩子很乖,一定是有人惹他生气才会动手”、“孩子还小不懂事,你干嘛计较那么多”,试图把孩子错误的行为合理化。
马来西亚非营利机构爱家协会执行董事兼辅导师李卫民曾经辅导过不少爱儿心切的妈妈,看她们含著泪叙述孩子被欺负的事。家长的心疼、气愤,同是为人父的李卫民能理解,但他建议家长尝试换个角度去看待孩子被欺凌的事件。
与人相处需练习
“孩子被人欺负,通常家长会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要孩子事后报告老师;二是要孩子以牙还牙,但这两种方法都不是最有效的。出现这些问题,大多数是因为家庭教育有偏差。”因此,李卫民认为,最应该负担起正确教育孩子责任的人是父母。
李卫民举例, “人不能一边打骂孩子,一边告诉孩子不能打同学!”他认为,孩子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会学习到如何与人相处、同理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解决所面对的冲突等。
然而, 对大部分孩子而言,这些技巧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停地练习,需要父母教导他们该怎么说、怎么做。“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是孩子道德教育里的第一道序,也是最后一道防线,透过这些学习,等到他们进入团体生活(安亲班、幼儿园,甚至小学)后,才能够不成为欺凌者,也不会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幼儿期需辨清打闹与欺负
或许你会问说,孩子年纪小,怎么会有欺凌问题?“会啊!欺负并不仅仅是打人,还包括各种身体和精神上的侵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最常见的欺负就是打人、抢玩具、不让别人一起玩游戏、取笑、骂人、嘲笑人等。”
他指,因为年纪小,很多学龄前的孩子受了欺负不会说,也不懂得向大人求救。一旦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阶段了。不过,他认为不应过份强调幼儿间的欺凌行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龄前的孩子们都非常好动,也很自然地会用肢体行为直接将想法表达出来。“例如,孩子觉得用手拍朋友的肩膀很有趣,就会一直互相拍来拍去,觉得很好玩。”
在排除故意欺负的情况下,小朋友在集体学习生活中,难免有会打打闹闹的,只要不危险、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件、没有受伤害,李卫民认为不是问题。但,要是矛盾升级导致孩子受伤,那就是欺凌。
“安亲班阶段的孩子表达能力还不够强,很多时候家长并不知道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李卫民指,很多父母一旦觉得孩子被欺负了,根本还没有时间与机会去了解孩子本身的感觉,就认定是欺凌事件,急于介入处理。
李卫民不否认,每一个“欺凌”都是从“小欺凌”开始,每一个大错误都是从每一个小失误造成。他反问:“现今家庭有多少父母会花时间了解孩子?不但要了解孩子有否被欺凌,更要了解孩子有否欺凌别人。”
欺人者亦是受害者
不管是被欺凌的人还是欺凌者,两者,都是家庭教育的“受害者”。李卫民指出,孩子去欺凌同学,可能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寻求关注。“没有孩子天生喜欢欺负人,他们的行为往往是父母造成的。”
父母本身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他们本身有侵略别人的行为,他们的孩子就会有样学样。为此,李卫民举例,“孩子马上要上安亲班了,因为担心孩子在学校被别人欺负,家里的大人、老人家通常教给孩子的‘第一堂课’是:不可以动手打人,但被人打了,一定要打回去,要保护自己。”当父母鼓励或暗示孩子可以“侵犯他人”,孩子就会肆无忌惮;父母若老是打骂孩子,孩子就会如法炮制,找上那些比他弱小的孩子。会欺负人的孩子,不是原先就这么恶劣,他们可能受到某些坏影响,如学电影、电视、电动玩具、书刊和漫画中的暴力作为,因此,李卫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来自父母的身教。
被欺者多个性内向
李卫民指,被欺凌的孩子一般都会有以下这些特质:天生内向、胆小及害羞,受到父母过度保护,以及个性特别乖巧及懂事。
“个性内向的孩子,见到陌生人就害羞,喜欢往爸爸妈妈身后躲。更不要说打人,和被打之后还手了。”再者,由于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导致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负的时候,并不会主动地解决问题,往往是被动地寻求帮助。
孩子过于乖巧懂事,也会惹人欺负?李卫民表示:“我认识一位妈妈,5岁的小女儿回家跟她说幼儿园总有个小男生总爱抢她的书,还会推她。这位妈妈当然很惊讶,然后跟孩子说:‘你要跟老师说。’怎知,小女孩如此回应:老师会打他,他会痛。”他笑称,这位妈妈说,女儿如此懂事,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关于欺凌…
定义
1. 肢体上的冲突,打、咬、踢等。
2. 联合小朋友孤立某人。
3. 取绰号,嘲笑别人。
4. 破坏或抢走别人的东西。
征兆
如果你的孩子同时出现以下情况,就需要特别注意——他可能在学校遭受欺凌,需要帮忙。
1. 身体上的表现:伤疤、淤青、做噩梦。
2. 情绪上的表现:胆小、紧张、爱哭、不高兴、莫名地发脾气。
3. 越来越讨厌去安亲班。
提问
当你发现上述情况后去问孩子,而他没办法把事情说清楚,你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帮助他。
1. 你今天在学校都做了什么事啊?
2. 有没有什么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情发生?
3. 你和谁一起玩了?
4. 你玩什么游戏了?好玩吗?
5. 你期待明天继续去学校玩吗?
关怀
如果确定自己的孩子遭遇欺凌,保护他们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帮助孩子理解他遭遇了什么样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怀和帮助。
1. 倾听孩子的话。
2. 保持冷静。如果感觉自己十分愤怒或者焦虑,那就等情绪平静再去找孩子谈。
3. 认同他的确遇到了麻烦。
4. 孩子感到难过或害怕都是正常的,父母可以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很害怕,这是正常的。
5. 赞扬,父母可以说:我很高兴你愿意把这件事说给我听。
6. 让孩子知道你会帮他渡过难关。
7. 避免使用负面的说辞,比如:“你就不能勇敢一点吗?为何不还手!”等等的话语。
被打应这样做…
许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后,都很心疼。原先还教孩子要忍让,可看到孩子一而再地被欺负,内心开始著急起来。如果孩子被欺凌,父母可以尝试这么做。
·从小教育自强自保
现代孩子有更多机会遇到试探和诱惑,父母应从小就教育他们自强自保的观念,不但教育子女及早学习独力处事,更要自我掌握防御能力。一旦得悉子女在学校被人欺侮,不要在第一时间便教唆孩子如何做出反击,而是从旁引导子女如何应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如:向老师作出投诉、如何要求老师处理等。
·关心与沟通
李卫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亲子间的沟通。不要等到有异状才关心孩子,平时就多用些开放式问句,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比如:“在学校有什么比较聊得来的朋友吗?”如此一来,假设他真的遇到困难了,父母才不会变成最后一个知道的人。
·应先鼓励孩子向老师投诉
欺凌事件若是在校园里发生,家长不要急著到学校兴师问罪,应该先鼓励孩子本身先向校方投诉。当然父母不是完全放手不理,必须从旁监督和跟进,例如通过电话向老师跟进,了解校方处理事件的进展。父母气冲冲地到学校去兴师问罪,往往都是于事无补,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示范,看到大人不当处理问题的方式。
·帮孩子转校
就算决定让孩子转校,也应适当处理后再转。这表示,我们不是逃到另一个学校,而是去面对、处理后做了另一个选择;且孩子在下一个学校也可能会遇到类似情形,去处理也是一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