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1:规模人数越渐缩小
家庭变迁的第一个趋势是──规模越来越小。1990年,家庭平均人数是4人,2000年减少为3.3人,2010年又减少到3人。若就成长幅度来看,当子女因工作离家或结婚另组家庭,下一代羽翼长成纷纷飞离母巢,而仅留下父母二人的夫妇家庭,加上没子女的顶客族(注1),这种两人夫妇家庭近10年成长的幅度高达62%;其中,老夫妇愿意自己住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似乎已逐渐被打破。学界研究也发现,不论是出于父母自己的期望或子女的意愿,都认为两代同堂与否,并无关乎孝道,老夫妇自己住,也可以成为一种安养天年的选项。
人们从集体主义过度到个人主义的社会氛围,为了避免婆媳相处的磨擦、生活作息不同、给彼此空间、和孩子的感情更好等等价值观的改变,也影响了银发夫妇的居住选择。
研究指出,20年前平均一家约有三四个孩子,父母年老后总可从中找到同住的子女,但现代人越生越少,甚至不生,哪有儿来养老;而成家子女一旦离开原生家庭,小家庭的生活习惯成型后,要再一起住的机率更小。
注1:顶客族是一个1950年代起源于欧美、1980年代传入亚洲的生活型态名词,由英文DINK音译而来。DINK为“DoubleIncomeNoKids”的简写,也就是代表“双薪水、无子女”的家庭。
现象2:速食年代多单亲
第二个值得观察的变化是,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原因出在现代爸爸争取子女监护权的意愿逐渐降低。若妈妈的经济能力许可,法院裁判监护权给妈妈的情况,也会逐渐升高。助长单亲家庭增加的因素,是离婚率上升、有偶率下滑所致。根据统计,台湾离婚率高居亚洲第一,10年来虽然离婚人数已逐渐趋缓,但有偶率从10年前的58.3%下滑到2011年的56.1%,导致单亲家庭增加。
女性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独立自主,不需依附在婚姻的围墙内。现代科技对婚姻的威胁也是一波强过一波,网络交友、脸书、推特风行,深深影响了两性互动的模式,虚拟世界中角色轻易转换,淑女可以变成豪放女,乖乖牌则成了酷哥,弥补现实婚姻的缺憾,也成了感情出轨的管道。外遇个案很多是从网络聊天开始,最后演变为难以收拾的情况。
此外,道德式微,传统婚姻关系的煞车系统也告瓦解。以前的社会视忍耐为美德,先生若发生外遇,太太可能还会奋力一搏把先生“抢”回来,但现在这些行为都被视为保守和愚顽。
离婚背后更深层的因素是个人主义的膨胀,婚姻要经营得好,必须放下自我,要有吞下苦水的体悟。这一代人读书不愿吃苦,成功想靠运气;婚姻自然也是合则来,不合则散。
现象3:全球不婚族增加
离婚率高,上一代婚姻破裂,更可能让年轻一代越来越不想受到婚姻枷锁的限制,倾向选择不婚。第三个家庭结构变化即是,单身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不意外的是,几乎每个年龄层的未婚比例都是上升的。
适婚阶段的人,有一半以上不婚,以后结婚的可能性就更低,而女性年龄越长,在婚姻市场上越弱势。这10年来的变化并没有颠覆性的改变,但必须注意持续飙升的不婚和离婚率,影响很大。
民众的一项调查指出,只有58%的人认为结婚比单身好,但女性认定“结婚是人生重要大事”的比例已远低于男性;女性自愿选择不婚的原因值得关注。
不结婚,尤其是女性不婚的现象很难改变,不婚反映了社会价值、就业、教育等大环境的变迁。例如以前追求成家立业,现在不成家也可以立业;以前合法的性关系需依附在婚姻约束下,现在大学生有40%以上有性经验,同居也不必然会遭受父母谴责,结婚的必要性越来越低。
再者,婚姻关系仍有传宗接代的压力。年轻人担心养不起小孩,干脆不生,既然不想生,又何必结婚!
事实上,单身潮兴起已是全球共同趋势,去年8月英国《经济学人》的封面故事,探讨亚洲适婚年龄女性的“逃婚”现象,30年间,日本、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区,未婚比例纷纷上升。美国也有半数成年人未婚,比例较1950年代增加了22%。
男人应学习求助
晚年病痛难免,面对病痛的心理调适和寻求支援是银发族必学的功课。然而,男性的个性太保守,大多数不愿意向人吐露心事,也不懂得求援,处境堪忧。
媒体曾披露,一位83岁的老先生因不舍患帕金森症的妻子受病痛折磨,竟以螺丝起子钉死妻子,令人震撼。许多事业有成的男性长辈乐于助人,自己遇到问题却不想麻烦别人,在家庭或情绪陷入困境时不愿向外求助,在沉重压力的累积下,恐会做出难以预料的行为。
结婚或生育是两件事
“男人,需要学习求助。”学者呼吁,昔日拥有灿烂人生的长者需要学习面对自己与妻子的老去,大方接受他人帮助,在遇有困难时,对外呼救,让社会体系伸出援手。
至于影响下一代未来甚钜的单身或不生育潮流,不少国家曾试图遏止,但趋势很难逆转。政府能做的是降低托育成本、教育成本,让年轻人觉得有希望,才可能扭转颓势。例如北欧国家单身都敢生孩子,他们离婚率高,再婚率也高,因为政策扮演积极正向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人们必须要把结婚和生育分开来看,接受未婚生子的事实,并公平对待非婚生子女。这绝不是要鼓励“小孩生小孩”,举例台湾目前每年二万多名未婚生子,多为未成年青少女所生,和欧洲的轻熟女、熟女生子情况不同。瑞典有高达40%的孩子是同居家庭所生,由于这些孩子的权益和婚生子女一样,家庭结构也很稳定。
社会必须改变“未婚生子不好命”的观念,给不想结婚但愿意生孩子的熟女充分的亲职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援。
高龄化安养
面对10年来老夫妇家庭、单身、单亲家庭的快速成长,政府与个人该如何应对?
老夫妇一旦有人病痛上身,照顾压力立刻排山倒海而来。老人多半由家人或外籍看护在家照顾,政府虽然更应推动社区照顾、老人送餐等措施,但动作还是太慢。照顾重担必须从家庭化转为公共化、在地化,以降低民众的照顾成本,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夫妇家庭人口少,个人的责任加重,要学习灵活运用资源。”研究指出,夫妇家庭要学会分辨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者降低对生活水准的期望,例如若体力不济,不一定要餐餐在家煮饭,洗衣服等家事也可以“外包”处理。
老夫妻要重视感情的经营和再造,夫妻关系好就可减轻孩子的照顾压力。以前吵架还有孩子可当缓冲,家中只剩下两老后便无可躲避,因此要学习沟通。因此生活即使工作满档,每周一定跟自己的另一半一起爬山、吃早餐。
有情才会有家
在多元家庭已成社会常态的情况下,各种家庭都能找到幸福。关键是,幸福需要经营。人们要学习在享受自由和依赖家人间找到平衡,老夫妇家庭要学习和子女维持动态平衡的关系;单身者则要经营手足与朋友感情,切勿只在过年过节才连系,如此老病需要帮忙时恐怕很难启齿。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家庭功能日渐萎缩,但不能少的是情;情放了,家也就垮了。亲情、爱情需花力气经营,平常要做功课,若以为理所当然,家,就会摇摇欲坠。此外,爱情和亲情间的协调兼顾也很重要,为了夫妻关系丢下老父母或手足,或者为了小孩忽略夫妻情绪,都会危害家庭幸福。
“你一周花多少时间经营亲子、夫妻关系?”学者问,经营家庭关系必须排入时间表中,而不是等有空。“情感是维系家庭的一只脚,理性的沟通是另一只不可或缺的支柱。”夫妻和亲子间发生的事,常常处理就不复杂,如果平时很少沟通,小事累积多了成大事,协调就难了。
幸福很简单,但不是理所当然,更不能坐等天上掉下来,只有身体力行,努力经营,才能再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