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王每年约有1至2名学生想来实习,希望了解程式开发工作。
2011年,获美国矽谷创投圣经《红鲱鱼》杂志,评选为“2010全球科技100强”的网络公司里斯特也来到现场。
营运长沈贝怡表示,对比大企业,新创公司规模小、组织扁平,更容易观察一家公司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阶段性变革。新创公司的前景看好,深具爆发力,职位设置也比大公司更具弹性,年轻人可以学到更多。
职涯探索起跑点
新创公司的实习制度虽不如大企业完善,但里斯特释出实习机会后,已收到近50封履历,其中不乏已有实习经验者,可见年轻人争取实习机会的态度,非常积极。台大国际企业系学生杨博钧,大二暑假就曾到电子商务公司Payeasy实习,担任活动企划,负责到各大学举办新品牌促销活动。今年,他来到里斯特实习,以便观察新创公司的崛起和营运挑战,为将来的创业作准备。
青年学子对未来就业市场满怀危机感而提早因应,有其原因。日前,劳委会公布社会新鲜人的起薪调查,2012年平均起薪为新台币2万5036元(约2600令吉),只比前年增加381元(约40令吉)。在整体经济情势低迷、薪资条件不佳等负面消息充斥下,等在毕业学子前方的,是一场艰辛的硬战。
年轻世代的就业困境,已是各国共同现象。今年5月,联合国劳工组织发布《2013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调查指出,全球15至24岁青年失业率将由去年的12.4%,攀升至2018年的12.8%。
目标:缩短产学落差
更早之前的4月,英国《经济学人》也以〈失业一代〉为题,探讨全球青年就业议题。文中指出,活络就业市场与提升教育水平,成了各国提升就业率的解方之一,但学历并非就业保证,以英、美为例,人文科系学生毕业后,未必能顺利求职;在北非,大学生失业率,甚至是中辍生的两倍。缩小产学差距,成了各国一致的目标。
为了不让自己对于未来的工作职务,停留在“想像”阶段,争取企业实习成了大学生的暑期重头戏。
日前,台湾1111人力银行公布的《暑期实习意愿调查》显示,有近50%的受访学生有意到企业实习;其中“累积相关工作经验”与“学习社会经验,了解职场文化”为参与实习的两大主因。1111人力银行公关总监李大华表示,企业在该网站登录的实习职缺约有600个,每年数量约成长20%,以民生服务业、资讯科技产业释出的机会最多。
104人力银行资深副总经理洪广礼的观察亦然,2012年,该公司的网站仅有1389人想争取实习机会,但至今年3月,人数已窜升至3535人,成长2.5倍。他表示,青年世代所处的就业环境比上一代恶劣,一旦职涯抉择错误,承担的风险、时间成本将更高。因此,不少学生尝试透过实习减低学用落差,态度积极。
创意实习生 获招延揽加入
一般说来,外商企业有完整的培训制度,是学生期待实习的热门选项。以广告业翘楚奥美集团为例,除了行之有年的例行实习制度外,2008年起,又发起“红领带实习计划”。
奥美广告副总经理吕丰馀表示,计划发起初衷,是为了缅怀赴任北京奥美广告工作的业务总监林宗纬,34岁的他,在异乡因心肌梗塞猝死,让同仁相当不舍。林宗纬一生以广告为志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人熟知的eBay网站唐先生打破蟠龙花瓶的广告创意,即出自他手。伤心之馀,奥美团队决定在一个月内发起实习计划,寻找另一个如林宗纬般全心投注热情的广告新星。
严苛面试 精兵原则
红领带计划实施5年来,采取精兵原则,每年由近500名申请者中,筛选出约10名同学。奥美除了提供实习机会,也希望从中挖掘并培养人才,应试者必须通过3道严苛的面试流程,才能获得实习机会。
第一关,奥美要求申请者缴交履历表。24岁,毕业自政大财政系的陈昱安,将大学3年参加过金旋奖、校园电台DJ的经历,以杂志形式呈现,并以“吸毒犯”一词形容自己对广告业热爱到“上瘾不可自拔”。
念过3所高中、3所大学,就读文化大学广告系的蔡承翰,则毫不畏惧地呈现自己的缺点。他列举60位朋友对他的评价,甚至将“白痴、脑筋缺洞、口齿不清”等负面字眼放上海报,下方写著“我有很多缺点,我不怕批评,这就是蔡承翰。”
两人独具风格的履历,顺利通过首关筛选。最后一关集体面试,更有千奇百怪的提问,例如要同学在一分钟内说笑话,或设想今天,如果你是喝醉酒闹事打人的艺人Makiyo的经理人,要如何替她扭转负面形象?
吕丰馀表示,天马行空的考题,就是要测试同学是否具备热情,以及反应灵活的人格特质。
入选者即可到奥美实习8周,每周皆会安排简报、消费者洞察、创意思考等专业课程,并要求学生在结业前,比照正式员工提案比稿,压力不输正式的广告人。最终决选胜出者,还能加入奥美团队。
吕丰馀强调,实习计划就是希望从中选择优秀人才;他感慨,广告业给人劳累、辛苦的印象,愿意成为广告人的学生越来越少。有机会到奥美实习的学子,走过这一遭,正好测试自己是否适合创意激荡的广告业。
助学生就业 校方大力推实习
面对这场就业战,学生不敢怠忽,企业改变态度,学校也开始调整自我定位。向来被视为师资培育殿堂的师范院校,也因少子化现象,各级学校对师资的需求减缓,必须为学生另谋出路。
今年起,台湾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大学部的“企业管理学士学位学程”,将学生升大三暑假的企业实习,列为必修学分;6月上旬,师大首度多家企业签约,希望经由校方牵线,协助学生顺利进入企业实习。
推动制度性实习平台
2011年,台大管理学院也打造第一个,由校方整合资讯的台大管院TIP实习计划。管院副院长李吉仁表示,企业愿意提供实习机会者仍在少数。“这几年常有同学跑来问我,有没有实习机会?”他心想,何不主动拟定实习计划,由台大管院负责招募企业、104人力银行提供平台的构想,应运而生。
靠著台大招牌,首年实施就吸引科技传产、制造服务等30多家企业加入,释出的职缺多达150多项,不过,推动制度性的实习平台,对同学和企业主而言,都是史上头一遭。
李吉仁广发英雄帖,说服毕业自台大的企业主,加入实习计划;同时,他也邀来执行实习经验丰富的Johnson&Johnson人资暨行政处处长梁佩芳,为企业人资主管授课。3年下来,企业主接受实习生的意愿逐渐提升,每年TIP计划寄给企业的调查意愿函,都有7、8成回复率。
从事教职20馀年,李吉仁观察,在升学导向下,台湾学生进入大学前普遍缺乏摸索。在毕业前夕,对前途迷惘的学生所在多有。其次,抉择职涯时,往往会受到同侪影响,盲从之下,忽略自己的性向,最终只能换来一份“相对不讨厌”的工作。
若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期间累积的人脉资源,既能让学生面临抉择时,跳脱来自同学、父母单一意见圈的偏差;也能提早为踏入职场调整心态。
“学生时代,有老师定好的题目,也有预设的答案;而在职场上,不但题目要自己出,还得自己找出答案,透过短期实习,可以补足两者落差,不至一下无所适从。”李吉仁说。
海外实习 跨文化职场历练
到大企业实习,需要过五关斩六将,而一向给人抗压性不足印象的8字辈,更有人勇于挑战自我,前往海外实习。27岁,政大国贸系毕业的黄钰涵,2010年透过AIESEC协会,来到印度展开海外实习,累积异文化的职场历练。
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时,黄钰涵刚升上大四,当时企业裁员、失业率上升等坏消息频传,校园也弥漫一股不安的气氛。课堂上,老师忧心忡忡地提醒同学,面对接下来的求职路,“要有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
隔年2月,身为全球最大学生组织AIESEC政大分会成员的她,一面投递履历,也开始尝试透过协会,申请海外企业实习。毕业后,黄钰涵应征上一家监视器材公司,起薪5万元(约5300令吉)的业务工作,让她暂搁已录取的实习计划,但天天处理订单、计算数字的单调工作令她日渐疲乏,她决定离职,实现原定的海外实习目标。
她重启AIESEC履历,趁著自己年轻,锁定中东、印度区域的实习职缺。2010年夏天,终于接获提供英文线上修改服务的印度Crimson Interactive的面试通知。
2010年7月黄钰涵启程,落脚印度孟买,为Crimson Interactive拓展中文市场。身为全公司唯一懂得中文的员工,黄钰涵一点开公司的中文介面,却差点没晕倒。不仅中文说明错误百出,设计风格也非中文网友习惯的简约调性,“就是典型印度风格,边栏一片花花绿绿;不懂中文设计者凭感觉断句,文字也乱七八糟,”她说。
她接下任务后,逐一检查用词,并担任印度总部与台湾分公司的沟通窗口,必要时还得身兼中文客服工作。8个月后,在实习期满前,Crimson的中文客户数量大幅提升一倍,黄钰涵也因优异表现,获得公司留用。这段海外经验,大大拓展了她的眼界。
海外走一遭视野大不同
比较台湾与印度的职场文化,她说,在台湾,工作认真、责任感与准时敬业是基本伦理,但在印度企业上班,须有耐心、追踪工作进度,否则就有可能被印度人气得牙痒痒的。例如当印度人说“No problem!”时,千万别当真,他们往往轻易承诺,却可能在最后一刻双手一摊说,无法达成,不过,印度人清晰的思路逻辑,也让黄钰涵的表达能力精进不少。
返台后,黄钰涵很快应征上高雄楠梓电子公司的海外业务工作。“或许,当初先去海外实习,就不会在第一份工作时如此不适应了,”她说。
结语◆提升就业率,由改革课程著手
曾于2006年发表〈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报告〉,也曾出版《我七年级,我不草莓》一书的中山大学教务长刘孟奇,长年观察青年就业议题,他分析,台湾学子普遍存在“职涯晚熟”的问题,以致于“不满性就业”的现象更胜失业危机。
其中原因包括:家长观念未改、经济景气不佳。不过,刘孟奇直指,青年就业不振,也是大学僵化的课程设计的受害者。
他分析,高等教育该是“知识殿堂”或是“职业训练所”的争议,存在已久,“产”与“学”都应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大学该以“综合教育”为先,强调“技职教育”,并非是零和辩论。
他记得,垦丁福华酒店总经理张积光曾说过,过去福华择才时,都以观光休闲相关科系学生为优先,然而,观光专业的经理人,职位向上晋升后,常会遭遇缺乏国际观、管理知识不足的瓶颈。对比之下,外语能力强的文藻外语学院学生,任职初期可能因不熟悉旅馆产业而表现不佳,需要历经1至2年磨练后,才能大放异彩,但未来的表现却更值得期待。
他比喻,因应业界培育的专才能力,犹如一把小刀;而讲求逻辑、外语与理论知识的通才能力,则像一把长刀,唯有双刀并使,才能战胜职场。
面对产学落差,当务之急须由课程设计著手,知识与技能之间,取得平衡点。刘孟奇指出,澳洲政府设计的“资格架构方案”(AQF),值得借鉴。除了基本课程外,这项方案采纳国家级产业工会,对于大学课程设计的建言,在大学4年内,开设8至10门结合产业发展的课程。而为了避免赶不上产业变化,每3年也会检视一次调整课程架构。
国内大学对社会与产业结构变迁并非无感,例如逢甲大学、中山大学已主动加入“总结性课程”设计,希望学生毕业前,以专案、实习等方式检视大学4年所学。
拯救就业率,企业、学生与校方需要全体总动员。处在变化莫测的时代,即将踏出校园的学子唯一能确定的是,自己才是未来的主宰者。
步入激烈的求职市场,不少学生以行动证明,及早预备自己,累积实力,才能在下一阶段的人生历程里,琢磨出最动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