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慧莉的“莉莉厨房”尽可能每天“开炉”,为弱势群体准备不同的膳食;身边的义士也乐于捐赠食材,让她发挥厨艺。

如同人们所认知的妈妈,叶慧莉(Jully)的日常就是照顾孩子及经营自家生意。然而只要有空,即使疫情严峻,她还是会定期前往弱势机构为老人家派送膳食。“疫情期间,一些组织会暂停派送,那长者们就会没饭吃。既然我能力可及,那就继续帮忙派送,让他们也可以饱餐。我们会严守SOP、做好消毒措施,保护身边的每个人。”

现年41岁的她长期在“同心乐龄关怀中心”行善,有时候会“包下”猪肠粉老板一天的时间,在老人院摆摊,让老人们有机会品尝到属意的猪肠粉搭配;她偶尔也会冲泡咖啡或奶茶等各种饮料,让他们也可以喝到自己偏好的饮品。

叶慧莉认为,乐龄人士也应当跟正常人一样,享用自己喜欢的膳食。
叶慧莉认为,乐龄人士也应当跟正常人一样,享用自己喜欢的膳食。

“我们也想好好地享用美食”

刚开始为老人家准备膳食时,她以为只要自己觉得好吃的就行,好比炸鸡扒、葱油香港菜心等,后来收盘子时才发现,老人家几乎都不会吃完。后来,她才得知老人家无法食用口感太硬或太大块的食物。这件事也让她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老人家的需求,导致他们不仅没法好好用餐,也浪费了食物。叶慧莉对此感到愧疚,于是认真去了解长者的需要及喜好,在备餐时,也会尽量将食材切得细碎,方面他们进食。

之所以愿意花心思准备各式料理,起因是曾有老人家向叶慧莉提出想吃“梅菜扣肉”。她认为这道菜的口味偏咸,不利于健康,但老人家告诉她:“我们被送来老人院就等同于过时间。在最后的日子里,我们也想好好地享用美食。”这一番话点醒了她,促使她按照老人家的心愿来准备食物,但是她会酌量减少调味料,不让菜肴如此重口味。

不仅提供膳食,叶慧莉也会协助帮老人们理发、清洗伤口等。(非疫情间所摄。)
不仅提供膳食,叶慧莉也会协助帮老人们理发、清洗伤口等。(非疫情间所摄。)

往返老人院,如同回娘家

因为之前经常带榴梿给老人们享用,老人家如今都会称她为“榴梿妹”或“Jully”,而她的团队则称长者为“VVVIP”(超级贵宾)。叶慧莉说,她起初来帮老人们理发时,其实也不受搭理,让她感到很挫败;直到后来与他们熟络后,老人的一番话又再度启发了她。“他们说,大多数义工只是过来拍张合照就离开,都说下次再来,却没有再来,所以就没不会期待感。”

如今,为了履行真正的关怀,她往返老人院的频率犹如外嫁的女儿回娘家般,已经成了日常程之一。“这种可以被实现的期待,让他们还是可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也是一种生活动力。”每当她准备离开中心,老人们都会问她:“你下次及时再来?”“你下次来可以帮我带点生活用品吗?”,叶慧莉都会耐心回复,让他们安心,下次回访也会带上他们需要的东西。

“雪隆圆梦慈善团体”集结来自不同身份背景的义工,一起帮助有需要的群体。左3为叶慧莉。
“雪隆圆梦慈善团体”集结来自不同身份背景的义工,一起帮助有需要的群体。左3为叶慧莉。

比起资金,老人家更需要关怀与陪伴

在参与义务工作之前,叶慧莉经营杂货店生意。每当义工前来采购,都会洽询优惠价,她欣然答应,偶尔也会拜托义工给老人院捎物资。有一年的农历新年,她心血来潮,想亲自送物资到老人院。她把白米及日常物品打包成礼篮,逐一分发给每一位长者,结果却闹了笑话。

她以为做善事就是给予金钱与物质,怎料院长张来却回复她“有钱了不起吗?”她按奈这内心的挫折与失落,虚心向对方请求指教,方才知道何谓“善心”、“义工”。对方告诉她“如果只是金钱上的帮助,大多数人都愿意捐款,但就算有了资金,却没人帮忙打理老人家的日常生活,也无济于事。像是给老人家派红包,他们也无处可用。”

原本在叶慧莉的认知里,老人院的存在是因为孩子无暇照顾,才会送来安顿;当她亲身走访,才知道真实情况——院里有者失智、有者身心残缺或不能自理生活。她终于明白,不是有钱就一定能帮助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陪伴与关心。

就这样,她投入了慈善工作,帮助弱势群体。4年前,她与其他同行者成立“雪隆圆梦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顾名思义就是帮助弱势群体圆梦。去年7月,团体正式注册并继续行善,目前团队阵容有13人,所有成员及义工都来自不同的行业背景。

有时候义工行程太满,身边的朋友会劝叶慧莉(右)好好休息,但是好动的她乐此不疲。
有时候义工行程太满,身边的朋友会劝叶慧莉(右)好好休息,但是好动的她乐此不疲。

言传身教 小孩学会怀抱感恩之心

9年行善的生活,让她的孩子在耳目濡染之下也会对身边的人抱有感恩之心,闲暇时会一同去老人院帮忙,哄老人开心。她认为这是身教,也能让孩子明白,幸福不是必然的,必须付出才有所得。“在当下的功利社会中,人们难有同理心,而透过言传身教,可以更好地教育小孩子。”她也补充,成人待人处事过于理智,小孩的童言无忌,反而可以让老人开心畅谈。

叶慧莉说,她不排除有些人是为了个人目的来做善事,“但至少先对内(家庭)负责,再帮助外人,若做不到对自家人有同理心,那怎么可能善待他人?”对此,她亦鼓励义工善用自己擅长的技能,如维修屋子、理发,而简单杂务如洗碗或冲泡饮料,同样属于做善事,出钱出力全凭个人能力。

另外,行善并不只限于老人院、残障中心或孤儿院,善事可以从身边做起,哪怕是隔壁邻居需要搭把手,那也是在行善。因此,只要朋友告诉她哪里需要帮忙,她就力能所及之处便尽力帮忙。她接触的个案中,有一名失智街友惨遭性侵诞下孩子,她后来透过法律程序让想要孩子的民众领养该名小孩。

叶慧莉帮忙朋友将物资转交予“同心乐龄关怀中心”。
叶慧莉帮忙朋友将物资转交予“同心乐龄关怀中心”。

做善事可以改变一个人

除了协助解决社会问题,她也有固定照看的清寒家庭,如一户家庭的老人在术后需要营养奶粉、纸尿片、营养补给品等,她会尽力供应物资,确保他们可以继续生活或得到治疗。就连往生者的身后事,她也会帮忙打点。只要有人求援,她就会号召大家出钱出力,帮忙打点身后事,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通常募款都是询问身边的朋友,靠大家用自身影响力去做号召。”

叶慧莉说,她相信做善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在及外在,以前别人总说她天生“凶”相;如今,她的表妹(也是团体秘书)说,现在的她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常常面带笑容。至于个性的转变,她直言以前很执著,凡事都要“赢”,如今学会放下不强求,好好地感受生活。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上海女子赴瑞士安乐死 父亲:不接受也要接受 年轻人定要爱惜生命

阅读全文
张玲遭禁锢在村屋内。

5旬汉囚禁施暴女大生5年 妻女助兽夫“追生儿子”

阅读全文
消拯员积极朝阿丽娜广场礼堂顶棚灌水。(图由消拯局提供)

租用市议会礼堂庆生 宾客玩烟花玩出火

阅读全文

在信徒前示范“飞行神迹”  祭司下秒一路滚下山崖亡

阅读全文

李强 安华参观大马馆

阅读全文

安华认可中方“共享未来”原则【东方头条】2024-11-5

阅读全文

凡走过必捡起垃圾 Plogging让跑者和地球一起变健康

心视野

无论是跑步、跳舞或到健身房做重训,疫情后期,许多人都养成了运动的习惯,总觉得做点运动会让人的生活更健康一些。住在槟城木寇...

阅读全文

行善不欲人知 默默义工队自发协助消毒

心视野

劳动节当晚,有人因疫情严峻而待在家,有人趁公假外出和朋友聚首;另有一群人自发组队到学校进行消毒,试图给学生一个安全的上课...

阅读全文

【心视野】教难民缝纫 布料零浪费 黄紫君实现良心时尚

心视野

时尚与环保能否共存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课题,当速时时装、过度消费、剥削劳工等标签不断往时尚领域叠加贴上时,本地设计师黄紫君(...

阅读全文

【心视野】陈永美夫妇 奉献时间当义工 退而不休行善乐

心视野

今年64岁的陈永美与58岁的太太陈丽珍,在4年前结束生意。他们认为,人生在世不过数十载,钱是永远赚不完的,倒不如利用退休...

阅读全文

【心视野】心理治疗非有钱人专利 黄韵璇造福特殊儿

心视野

黄韵璇(30岁)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医疗中心儿童发展中心的临床心理治疗师。毕业自国立大学临床心理硕士学位,毕业后有私人诊所...

阅读全文

【心视野】一张肖像,弥足珍贵 My First Selfie穷乡僻壤分享爱

心视野

在人手一机的年代,拥有一张个人肖像并不稀奇,有些人的手机里甚至存有上千张自拍照。然而,个人肖像对于偏乡地方的人而言,却是...

阅读全文

【心视野】网络广播集大智慧 心愿FM冀望爱心海啸

心视野

打著全马首个佛教网络电台的名号,“心愿FM”上个月正式启播,创台台长林锦新和副台长黄雪媛希望借此打破人们对佛教的刻板印象...

阅读全文

【心视野】临床心理小镇驻诊 彭开贤为留守儿童解语

心视野

彭开贤(31岁)拥有临床心理师与辅导师的双重身份,毕业自国立大学临床心理硕士学位,现为大学讲师。如果留在吉隆坡可能有更好...

阅读全文

【心视野】志工夫妻创立关怀中心 安老院安身也安家

心视野

用“夫唱妇随”来形容刘西堂和梁彩凤最适合不过。创办美嘉威关怀中心是老公刘西堂的意愿,老婆梁彩凤则是因为跟随老公脚步,而踏...

阅读全文

【心视野】适度援助不赡养 爱心慈善摇篮发放食品助度难关

心视野

爱心慈善摇篮创办人赵崇光认为, 只有肚子温饱、安顿好家人,弱势者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去工作。秉持著这样的理念,爱心慈善摇篮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