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至2017年,正好也是马华文学的60年。大山脚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要推手、名作家陈政欣形容,这项活动圆满成功、别具意义。他脸露笑容说:“最让人欣慰的是,那份向大山脚前辈作家致敬的心意,获得了学术界认可。”
这次研讨会配合日新学校百年校庆,是大山脚一项盛事,更让文学评论家和学者,对60年来的大山脚文学作品做一个评估和定位。写出这些作品的作家们,绝大部分都是日新学校的校友,最初的文学素养也来自这间母校。
这一切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轨迹。1899年英国殖民政府为了方便将锡米和橡胶运至码头,而建了大山脚延伸至北赖的铁路。1913年,从新加坡至马泰边境城镇巴东勿刹的马来亚海岸铁路正式开通,大山脚位于铁路的交叉口,当地人早在1920年就可通过铁路来往曼谷、新加坡与附近城镇,可谓早期华人南来的重镇之一。之后的政商文教发达,居民安居乐业,这些历史终须有人记载和书写,于是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就如陈政欣所说:“1960年大山脚作者忧草在香港出版散文集《风雨中的太平》后,从此一批批土生土长,受本国基本教育的大山脚写作人,就逐渐地走上了马华文坛。而且每个年代都有大山脚人写出属于他那个年代,备受马华文坛赞赏的作品。这就是大山脚被称为马华文学重镇的原因。”
研讨会讨论的议题简单来说可分为4种,首先是综合了大山脚作家群的文学风格来探讨马华文学的特色;然后从社会、民俗与地志学的角度来讨论个别作家诗人所书写的,大山脚历史和集体记忆。接著是探讨大山脚文学社团的功能,与全球化的马华文学,置于全球脉络下(华语语系)文学的大山脚文学创作探讨和省思。大山脚作家善于书写自己土地的故事,宏观来看能反映出马华文学或大马的现实状况,从而令人深思的课题也能通过文学书写浮出水面,让更多人认识和探讨,随即作出改变。60年来,大山脚诞生了许多马华文坛的名家与优秀作品。
若从上世纪的50年代算起,诸如宋子衡、菊凡、小黑、游牧,到今天的年轻作家林韦地等,皆是在马华文坛备受认可的人物。他们通过结合了自己生活的感悟与文学的想像,以小说、散文及诗歌的形式,多方面地展现了大山脚这片土地的人情事物,树立了自己的文学风格。他们的作品,放大视野来看,也同时丰富了马华文学,让更多人了解马华文学多元和独特的在地性。
大山脚文学国际研讨会除了进行评估与论述之外,主办方也希望能够关怀,挖掘大山脚文学地方记忆、族群的历史和故事,让大山脚作家的文学作品里的精华,能够通过专业学者的考察和探讨揭显开来,让更多读者阅读及认识。
此外,这次的研讨会也能号召更多人去热爱自己的土地,启发更多人拥有宏阔的视野,写自己族群的故事。主办方也会将研讨会的论文编辑成书,并推广出去,以吸引更多人参与这样的文学论述与交流。
以一个小镇的地方性出发考察大山脚作家的文学作品,可说是首开先例,并且配合这次的百年校庆,将对大山脚这片土地赋予新的意义。
陈政欣表示,研讨会筹划了9个月,一路上进行得极为顺利,赞助人、团体和学校老师,都给予完美的配合。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作家也非常捧场,尽心准备论文。陈也特别指出,主讲人以幽默风趣的论述方式呈献论文,希望能更吸引在场学生的兴趣,从而让更多人认识大山脚文学,以至马华文学。
研讨会的活动地点——日新独中怀德堂,也设立书摊,展现著名马华作家的著作。很多学生都在现场买书,除了让主办方感到有一种肯定,更是让马华作家感到鼓舞。陈政欣说:“这次研讨会圆满成功,我也期望大山脚日新学校的学子们,重燃华文文学创作的火种,从此再点亮!”
陈政欣也希望,一两年内会有另一个对马华文学60年的审视。
最后对那些想要涉足文学领域的读者,他是这样说的:“每个人一生里终须要有个嗜好,文学就是个极致典雅的嗜好,文学创作是条漫长的路,带著这是好的信念走上这条路,这条路就会非常好走,不会寂寞。”
大山脚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同时象征著这60年来,马华作家前仆后继书写自己所热爱的土地,这是别具意义的。虽然马华文学大江大海,拥有许多才华卓绝的创作者,仍然有一批大山脚作家在潜心耕耘,多年后仍能收到国内外学术界学者的肯定和讨论,甚至赞赏,我想这个桂冠,也是属于马华作家的。就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马华文学才能发光发热,走上了国际平台并受到重视。
研讨会的成功象征了前辈作家的努力获得肯定,也意味著接下来的年轻作家必须跨越前辈作家留下的大山,并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才能令马华文学走向另一个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