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后盾,就是ChatGPT。不久前的实验课中,一位学生让我看他的实验报告。我说他的计算肯定有误,要求他仔细检查每一个计算步骤。不久后他倒回来要我再看一看,我说错误仍在。他说已重新检查了,的确没问题,还补充一句说是用ChatGPT检查的,ChatGPT说完全正确。后来我让其他同学帮忙重新计算一遍,就找到了错处。
只要有钱,就能把一件昂贵的学习工具 --- 比如电脑 --- 交给学生,但学生有了电脑,未必就能善用电脑学习。ChatGPT也是一个学习的工具,但学生未必就具备善用ChatGPT学习的条件。善用ChatGPT,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不懂得善用的话,会遭反噬,变成懒得思考。
要善用ChatGPT,首先要有善用的动机。眼前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用ChatGPT辅助学习的学生,并不打算正确地用ChatGPT学习。这正如汽车是安全代步的工具,但刚考获驾照的年轻人,一心只想开快车一样。
其次,每一回启用ChatGPT时,心里要有疑问而不是要求。有要求的话,就会把老师给的一道挑战数学题交给ChatGPT去解;有疑问的话,是先对题目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尝试,在没有人可以讨论,或可以讨论的人都提供不了什么好主意时,才找ChatGPT聊聊。
再次,既然已决定求助ChatGPT,那么对于ChatGPT所说的,要经常有警惕之心。我们每天对周遭的人说的话、网红的评论、报章上的新闻、Tiktok上的影片,甚至是严肃、认真的文章,也都不可以全信,对ChatGPT的内容,当然也该秉持同样的警惕心。
有警惕之心,才会仔细去发现阅读内容之缺陷,而不是读到什么就接受什么。所谓仔细,不是指对如法国斥资540亿欧元推出的Lucie 的法语AI聊天机器人所犯的离谱错误的觉察 --- Lucie说5乘(3+2)等于17 --- 而是指在大体上能让你满意的内容里去找出它的瑕疵,包括用字、造句、行文风格、论证结构等等各层面的瑕疵。
使用ChatGPT要能追问。比如,如果ChatGPT说“领悟依赖于个人的思考和体验; 顿悟则通常是情感与认知的剧烈交汇”, 你或许可以追问“个人的思考”是不是也指“认知”,而“体验”是不是也指“情感” ?如果是,那么前后者的不同在于有没有“剧烈交汇”?
如果你只有一个问题,而不懂得根据ChatGPT给出的答案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不是没有方向的问题),你被牵著鼻子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不太提问,甭说追问。他们一旦提问,就是“该用铅笔还是用原子笔作答” 、“需不需要记住常数”、“结论需写几个字”等非常浅薄的问题。到底使用ChatGPT对学生好不好,其实和他们懂不懂得提问有关。有人说,学生不敢问老师或父母,ChatGPT可补这方面的不足。这种说法,对有些人是正确的,但把它滥用为借口的,肯定也大有人在。
ChatGPT的回答即便无误,学生也需懂得评价。ChatGPT说“领悟像是一步步爬山,顿悟像是坐电梯瞬间到顶” ,你觉得这个比喻妙不妙?是否贴切?有没有更好的比喻?大学生有过最少12年的阅读经验,但如果那全是“凡作者说的都对、都好、都让人兴奋不已”的感觉良好的经验,那么还不算是为善用ChatGPT学习打好了思维能力基础。
总结一句,学生要能善用ChatGPT学习,必须有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态度作为基础。学生的这些能力和态度,不是因应ChatGPT的“横空出世”才变得需要和必要的。我们老早就需为学生打下这方面的基础,只是我们过去都在忙和在乎别的,把最重要的搁下十年、二十年,没有一丝醒觉,也没一丝后悔,却到最后衍生出“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重重焦虑。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