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大马华社的心中。谈起华教发展,基本上大家都会慷慨解囊,不遗馀力地积极参与。
遥想当年,董教总领导层认为唯有参政,才能纠正教育政策上的弊端,于是指派华教份子大张声势地加入民政党,并喊出“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口号。一时间,“国阵良心”的招牌就悬挂在民政党的脖子上,成为华社瞩目的焦点。
当然,民政党经历了它的辉煌时期,曾出任多个部长副部长职位,也曾将槟州首长一职收入囊中,奈何时间一天天过去,曾经的期许在政治大染缸下渐渐地被遗忘,最终加入国阵的诸君,不仅无法扭转乾坤,反而还被“纠正”同化。曾经的志向,已烟消云散。
盛极必衰,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第十四届大选中,国阵不得不接受无法获得选民垂青的事实,黯然下台。树倒猢狲散,民政党毅然决定脱离国阵这个大家庭,以第三方势力自居,继续在政坛中求存。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单凭自己的势力,根本无法立足于政坛。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它被接纳加入国盟,从此哈迪阿旺与慕尤丁的身边,多了一个刘华才。
在民主社会中,选票决定一切,当无法获得选民的支持,那只能在所属的政治联盟中苟延残喘,黯然接受一切冷待,就连党主席也需要忍受盟党的各种冷嘲热讽与无礼叫嚣。虽然名义上平起平坐,但是人微言轻,也没获得相对应的尊重,一语概括就是卑微地活著。
“华教义演风波”战火延烧至国盟,民政党署理主席胡栋强一句,“不惜退出国盟”,顿时让人看到了民政党想要抬头挺胸的意愿。可是,就算是在民政党党内,胡栋强似乎也并未获得全力支持,
民政党青年团总秘书陈奂维就立马提出质疑,要前者表示这是党的立场,还是胡栋强的个人立场。这确实让人纳闷,青年团不是更应该,更积极,更勇敢对不平之事发声吗?既然具备质疑自家领导的勇气,为何对这项课题的始作俑者视若无睹呢?人家可是明目张胆地借题发挥,对著华小泼脏水。
无论如何,土团表态愿意出面调解民政党与伊党的纷争。秉著“家和万事兴”的态度,民政党最终会选择继续留守国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