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教草创与南播新马
1939年,熊熊战火席卷中国。其时河川异色风雨飘摇,社稷江山民不聊生。值此危急存亡之际,潮州杨瑞德乃遵奉杨筠松及柳春芳二位师尊喻示,创立紫香阁造福黎民。因其信仰以“道德教化”及“三教合一”为核心,活动又以“赠医疗病”、“施赈恤难”为主轴,所以成立之初即受欢迎。以故嗣后发展愈加蓬勃,仅潮州地区就有二十馀间宝阁。
潮汕德教宝阁列表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致使德教发展如此迅速?汉学家郑良树就认为,这或许马贵德及李怀德两位早期教友息息相关。如何见得?原来前者积极传教,颁布《德教心典》经文;后者整理教义,奉太上老君为至尊。
正因如此,德教始具备宗教之规模。当然亦系这层缘故,马李二人也为德教后进尊为“清阳二掌”。惟二战结束后,德教遂分二路往南传播。一路以马贵德为主,朝向香港进发,增建紫兰、紫因、紫蓉、紫香四阁;另一路以李怀德为主,远赴东南亚(越南新马)传教,首轫新加坡紫新阁于嘉宾打街十九号三郊大厦四楼。自此以降,东南亚德教遂以星洲为根据地,续在马来半岛建立九座宝阁,史称“九紫完备,一德臻成”。
至于传播途径为何?郑良树又解释道:一般上是,以师尊乩喻颂命创阁于某地,然后再以本阁或其他阁之力量协助该地创阁,其情形与汕头紫和阁协助创立澄海紫澄阁几乎相同,可谓深得草创阶段发展德教的诀窍。如以新山紫书阁为例,即可证其梗概。考察特刊可以得知,当时:(师尊)“命紫新坛执事诸子,于本年(1957)五月十三日以前诣柔佛新山,广结良缘,创立(紫书阁),以应天玄,勿违圣旨是嘱”,足见郑氏之洞见。
新马德教九紫列表
除此之外,从“九紫”分布地来看,也可归纳出三大要点:其一以马来半岛西海岸城市为主,东海岸暂无要址、其二以南北走向为走势,似无东西横向意图、其三以近海城市为据点,非以内陆乡镇为重心。若以新山紫书阁证之,即可知其凭据。首先,新山位处城市地区,亦系马来亚南部经济重镇;再来,它处于“九紫”南北走向链带,地点上抵麻坡下临星洲;最后,它位处海滨地区,不是内陆市镇。若参照马六甲、吉隆坡或槟城等地位置,甚至不难发现这些特征。但具体原因何在,想来值得研究学者深入研析。
新马德教九紫分布图
当然,以上论述既证实新山紫书阁位置之显著,同时也能蠡测其典型“九紫”之特征。至于创会始末早期事迹,其他文献书册也已悉数备焉。譬如新山紫书阁德教会编撰的《柔佛新山德教会紫书阁60周年庆特刊》、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中心编撰的《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以及新加坡图书馆所公布的旧报文献,就有不少珍贵记录。
如加以概括的话,可知紫书阁创会始末如下:首先,德教教友于6月13日在兆南街十五号二楼成立紫书阁。尔后发展日盛,迁往惹兰地不佬新大厦。及至会务稳健,续修建民间图书馆等设施,可谓从原来德教之慈善事业,脱胎迈入文化推广之范畴。另从史籍可以得知,其发起者包括蔡盛名、纪来崇、郑德城、杨秀雄、黄家顺、陈和达及郑汉强等人。其中“郑汉强”氏,即为郑良树先生之父。
紫书阁郑汉强生平举隅
有关郑汉强之记述,目前参考资料不多。不仅吴华《新山华族人物志》没有记载,即是郑良树的著作,其实也没有深刻描述。饶是如此,今人尚可从其他渠道管窥生前之风貌。如悉心检阅《柔佛德教会紫书阁乩文集》,未几便能勾勒吉光片羽了。
由此文集可以得知,郑氏在紫书阁的地位相当显赫。譬如开幕典礼之际,师尊就以其姓名冠于乩位之首,称曰:“谁识汉强理,因果惟德彰,普天喜同庆,九紫计团圆”;又如某次鸾会的时候,亦委之为“副乩手”,称曰:“郑子汉强,慧根深邃,寄命紫鸾,前生所定。
今日撮合乩缘分,亦非偶然,斯后一心一德,展扬圣教,勿负吾命玄妙待征,勉之悟之”,足见其身份之轻重。非但如此,旧报文献也能找到些许记录。譬如创会以后,郑氏就陆续担任总务及财政等要职,另于1958年之际,代表紫书阁参与南洋德教总会代表大会。
以此言之,郑氏不仅热络于德教之乩务,在行政方面,亦有相当之话语权。其他交际方面,郑汉强似乎也很活跃。像是书画名宿蔡梦香逝世之际,郑氏即为治丧委员。除此之外,他还是新山公市菜业商会名誉会长、商业总会信托人、哥打丁宜紫登阁名誉顾问。这些资料证明,郑氏不仅参与德教活动,也曾加入新山其他华团组织。
紫书阁郑汉强玉照
根据记载,郑汉强于1977年9月19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积闰六十有三。其遗灵停柩于新山同源社安老院,择定9月23日下午2时出殡班兰绵裕亭义山。按讣告转述,长男郑良树时任马大中文系副教授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署理会长、次男郑良初毕业于澳洲西澳工艺学院工程系,时任职于新加坡公共事务局水利工程部、三男郑良耀继承父业,担任新山公市菜业商会东主、四男郑良荣留学美国德州,攻读硕士学位,可谓一门俊秀,兰桂齐芳。走访墓冢可以察知,其扶手处有铭曰:“手创紫书,身护四子。行遍四方,泽及海外。赫赫证尘界,悠悠伴山川”,自系毕生之写照。
小结
综上所述,不仅可以管窥德教草创及南播史略,亦能得知郑汉强与新山德教及华团之联系。同时也不难发现,金石碑碣、走访考察及旧报文献三种人物研究方法之要义。如囿于金石碑碣,则不知旧报文献之翔实;如限于走访考察,则不知金石碑碣之可征;如陷于旧报文献,则不知书斋门外之天地。唯有三者并行举步齐肩,才能追述往昔之遗阙,而不流于夸夸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