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锡矿、树胶、经济看许云樵的问题意识
不仅如此,许氏亦相当留意地质土壤及经济发展议题。故从目次来看,足可发现其篇幅之广阔——共计43页,涉及篇章包括“第九章贸易”、“第十章外汇生命线——橡胶”、“第十一章经济命脉——锡矿”及“第十二章经济开发问题”。惟当中最具标杆意义的,则是树胶与锡矿。
许氏指出,原来马来亚的锡矿源于中国云南,亦从缅甸掸部高原(Shan States)、克拉地峡(Isthmus of Kra)、马来半岛,一直延伸到苏门答腊邦加(Pangka)及勿里洞(Bliton)等地。据他透露,锡矿大多生于花岗岩及石灰岩交界。惟花岗石属于火成岩,石灰岩却隶属水成岩。虽前者不易被风雨侵蚀,然后者所含石灰易为雨水冲刷。尤其是低洼的石灰岩旷地,极可能累积这些物质,所以较重的锡米便停滞于斯,尔后遂为“冲击矿床”。因此马来亚的锡矿,大多以濬泥机(俗称铁船)开挖,盖良有以也。除此之外,他还详细简介矿床及岩层关系、锡米提炼、马来亚锡产世界地位、锡矿销费、锡矿开采史实及各类开采方法。根据统计,其论及范围包括砂泵采锡法(Grave Pump)、水力采锡法(Hydraulic Mining)、露天采锡法(Open Cast)、地下采锡法(Lode Ming)、铁船采锡法(Dredging or Bucket Type)及淘洗流浪采锡法(Dulang Washing or Panning),诚可谓详实。
而橡胶自1876年传入马来亚以后,便为主要经济作物。当时数据显示,我国年产收额甚至高抵七十万吨。惟马来亚所以适合种植橡胶,非关土地质量。究其原因,不过高温、高湿、多雨、排水等条件适宜,故发育状况远较原产地巴西为佳而已。另按许氏所言,原来昔日吉隆坡树胶研究所(Rubber Research Insititue of Malaya)及伦敦天然胶生产人研究协会(Natural Rubber Producer's Research Association)亦提供技术辅助,所以当时马来亚橡胶业前景颇为乐观。纵有人造胶(Synthetic Rubber)威胁,但天然胶弹性仍受称颂,因此也毋庸担忧。除此之外,许氏还比较各州胶园面积、探讨马来亚橡胶世界地位、世界胶业天人之战及橡胶以外的其他农产品,堪称论述周全。
但许云樵著墨如斯,想来还与其问题意识及家国情怀有关。时马来西亚成立在即,形势大好。故学人谋思前景,亦系现代公民之职责,不足为奇。易言之,此书内容既与其问题意识相关,所以也特别关注地理位置及经济开发等范畴。为此他就曾说道:“过去谈经济开发,以资源为第一要义,目前的经济学家认为,开发主要目标在充分生产,增加国民所得(National Income)而谋提高人民生活水准”。可是资源开发不等同生产,所以“矿藏的发掘所得,和作物的种植收获,仅是生产原料以供生产之用,所以并非完成生产,如能将原料利用,制成工业品,才得算完成生产”。然“马来亚目前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是原料锡和橡胶,占总额的七成半以上,不但太单纯,也嫌太原始”。可见他认为马来亚当务之急,是推动工业发展。
至于如何落实上述方案,他所提出的策略是“利用资源发展工业”。简言之,许氏认为马来亚应针对本国资源加工,然后转售国外。毕竟“马来亚不但产锡,也产铁和红棕油,如能充分利用,不但有了工业生产品,同时也不致再以原料出口,仰人家的鼻息”。唯独如此,国家经济始可稳健发展。即便如此,他对马来西亚前景仍为乐观。因为他相信,这几个区域不仅有共同的政治命运,甚至有相同民族成员及经济基础。但“天时地利,两皆配合,所需争取的,人和而已”。比照当今政治乱象,也许许云樵眼界更为宏阔。
五、其他巧思与著作盲点
就封面设计而论,其实《马来亚地理》也极具深义。当时新加坡与北婆罗洲加入在即,故其排版乃以马来西亚版图为主,却又特别标注马来半岛全境。如此既可展望国家前景,亦能说明主要论述范围,诚可谓两全其美也。另其习题编排也颇有研究价值。譬如“第二十二章东北山区吉兰丹”就提问“吉兰丹的地形对气候有何影响”;而“第二十三章吉打与玻璃市——马来亚的谷仓”也提问:“吉打和玻璃市为何能成为马来亚的谷仓”,足证其意义。想来若要真确解答,也许得另撰文章论述才是。
饶是如此,这本书仍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地理”这词汇,作者就没有清楚定义。因此纵观篇幅,未免有“不知其然”之感。接著是部分章节未说明专用术语具体意思,以致读者无法厘清其要义。譬如“第三章地质与土壤”反复提及的花岗岩、石灰岩、石墩层等词汇,也没有任何注释。想来若没有相关知识基础,几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再来,“第五章植物景观”及“第六章动物景观”也写得相对草率。纵然其中有详细说明各类物种,但读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终究不能明白为何马来亚地理足以种植这些植物,又如何吸引动物栖息。最后因世代关系,部分章节所附录的资料也已过时。譬如“第十章外汇生命线——橡胶”的“历年世界各国橡胶产量统计”,大抵只剩下史料价值而已。
结论
惟如崔贵强所言,许云樵遣词用字深入浅出,所以趣味盎然引人入胜。因此《马来亚地理》虽有瑕疵,却不妨碍阅读。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已逾半世纪,但其中论述仍具启发意义,足见其价值。况且这也不禁令人联想周策纵及其《五四运动史》的故事。据说当年周氏在哈佛大学改写著作时,同事杨联陞便催他出版说:“我们现在著书,只求五十年内还能站的住,就了不起了”。可见书籍的阅读寿命,亦有其界限。哪怕是名家作品,也未必能传诸后世流传千古。但从南方大学学院图书馆的记录来看,近几年仍有师生借阅《马来亚地理》。想来其成果,或许未因年代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