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教育部部长拉兹吉丁指出,由于独中不在教育部管辖范围,因此下放给各源流学校的维修拨款,不会涵括独中。
此新闻一经刊出,即引起我国华文圈子热议,可见到底该不该给独中拨款的议题,早已成为一个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命题,笔者看待此命题的浅见有二:一、独中本就是独立于体制外的私立中学,而且还是反建制的存在;二、独中拨款本就不是国盟的承诺、统考议题更不是他们会优先处理的议题。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独中的本质:所谓独立中学,顾名思义就是“独立”于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私立中学。既然选择了“独立”,那就不再隶属教育部管辖,从此和国家教育体系分道扬镳,所以教长所陈述的言论在逻辑上并无不妥。
独中是反建制的象征,香港评论人郑立有一句拍案叫绝的名言:若要反建制,就应当脱离建制,而非成为建制的一份子。自《1961年教育法令》颁布后,催生了独中,而独中就是由不愿接受改制的中学所组成,可见独中的诞生及其反建制的宿命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独中的办学成就得到国家的认可当然好,但即使得不到国家的重视,其实也不影响独中在大马的生存情况/条件,只不过今年疫情冲击颇大,许多独中都无可避免地面对各种财务困难,和体制内的学校相比,在筹集资源方面,独中会更为艰难。
以逆向思维看待
回顾历史,独中和华文国民型中学(华中)诞生的那一刻,其实是非建制华文中学与建制化华文中学的大分流,这意味著当时的本地华文中学必须面对招安与不招安的抉择命题:成为体制的一部分,或选择“自生自灭”。此问题困扰华社数代人,这其中深藏著华人徘徊在被边缘化或被同化之间的恐惧,今天的独中拨款可能因政党轮替而变得可有可无,其实也是这种困境的延伸。
华教课题, 尤其独中课题被摆上政治擂台,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必须认清一事:制度化拨款给独中是希盟的承诺(雪州政府仍有批准独中拨款),却不是国盟的承诺,根据西敏寺议会制传统,前朝政府无法约束当朝政府的施政,所以,国盟政府不给独中拨款也很合理,同时独中拨款本来就不在国盟的政纲配套内,即使有,也不会是优先处理的议题,这与国盟的成立背景及其价值观导向有关。当然,这不意味著民间就不能继续向国盟当局提出相关诉求。
我们需以逆向思维看待泛政治化与泛道德化的独中议题,才能避免被朝野任何一方情绪绑架,进而模糊了议题的焦点。惟有认识到独中何以为独中的本质、各党派的政纲配套之内容,我们才能看清事实的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