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槟城乔治市与马六甲联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10周年,标志著这两处遗产发展与管理的阶段性进展。
自年初起,槟城举办了一系列与遗产相关的活动,显示了槟城面对世界文化遗产地位的著力,其中包括出版品、展览、世遗庆典及年底即将举办的国际研讨会。而甫于7月7日举办的世遗庆典,更是其中一个重头戏。除了邀请历年来最多的社群团体共襄盛举,该庆典也成功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参与体验。
透过这篇文章,笔者除了想突出近年来主办当局在世遗庆典中的努力轨迹,另一方面也期待带来些思考,希望能够一同迈向更好的下个十年。
世遗庆典体验实践
自2008年乔治市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区后,同年即开始出现遗产的相关庆祝活动。最初,这些活动多附属于乔治市艺术节(GeorgeTownFestival)。随著时间更迭,直到2013年才出现现今熟知的乔治市世遗庆典。
自此,以遗产作为庆典的主体便更加凸显。由于每年举办活动,世遗庆典逐渐成为重要的遗产教育场域,民众得以在世界文化遗产空间中,透过实际走踏与体验认识古迹。
而在筹备过程中,主办单位不断地琢磨与思索应该提倡的遗产主题,如何恰当地反映乔治市遗产的特色,又能够将市民聚合起来,共同参与学习。透过这些活动,世遗机构不仅希望吸引观光客参与,更重要地,也更加在意本地民众的参与程度与在其中所感受的遗产经验。
在以民众参与为重要基础之下,历经数年的不断尝试,世遗庆典的主题也逐渐有了明确的定位。相对于世遗机构平日古迹教育对于有形遗产的较深著力,如对于古迹建筑修缮的监测外等,世遗庆典则有著让民众体验无形文化遗产的目标。
无形文化遗产包括了那些较为抽像的部份,比如说传统手工艺、食物文化、口述传统与表达等,而这部分也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所强调的杰出普世性价值──“活文化”。于是,世遗庆典便以这些内涵作为主轴,强调透过体验教育的方式,让一般民众动手编织、动手煮食、一起跳舞,实际参与相异社群的文化内涵。
而透过这个体验场域,也让人们理解到无形文化资产事实上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
在这数年的筹备过程中,世遗机构也不断与参与的社群组织联系,透过协调与沟通,也同时培力了相异的文化团体,比如潮州会馆、兴都公会与打石街清真寺遗产协会等。这些团体透过学习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与意义,一方面学习珍视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必须将自身的文化内涵,成为另一套可以对外展现、向人叙说的内容。于是,我们看见节庆里头各组织的小摊格化身成为与民众互动、并且传递遗产文化的重要空间。这样的筹备过程与当场的体验式教学,其实就是传承教育重要的一环。
缺乏年轻新血加入
从庆典角度观察,数年的世遗庆典著实是精采且不断努力经营的成果。由于无形文化遗产所需的体验与传承工作,显然会使世遗庆典在举办过程中遭遇较多的难处,这点我们需要给予鼓励。但在庆典后,我们则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些在庆典准备过程中培力各个社群的精采能量,如何转化成为这些组织日常运作可持续的养分?
在庆典举办的数年经验中,固然已有许多社群将其中所学的知识,成为组织日常运作中自我培力的方法,但也有不少社群因组织内部的各自经营状况,使得这一年一次的活动平台成为他们唯一可以传承的舞台,难以成为日常生活中社群得以前进的养分。各组织团体有著不同状况,但普遍问题包括社群人数太少、缺乏年轻新血加入等。
因此,在庆典之外,我们必须借由更多细部的政策拟定,形成一套针对乔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策略与政策思考。其实长久以来,有关当局与相关非政府组织,早已经对这些议题有所著力。
但可惜的是,这些计划终究停留在点状的计划,难以成为完整的策略。诸如世遗机构曾经对于各式传统行业、手工业的系统性普查,传统匠师、传统手艺工作者的普查,以及槟城古迹信托会曾举办“PAPA”的传艺计划,他们本著希望借由传承数年期计划培育新一代的传承者,可惜后续也因一些困难而暂停了计划。
另一方面,当我们理解无形文化资产的现况后,必须对应到整体槟城当代文化团体的现况,而这就牵涉到更广的整体文化政策。好比说传统手工艺者、表演者,他们如何与当代槟城的各式文化团体如剧团、表演艺术团体、艺术家社群等,彼此共享资源、互相培力。这除了能让传统形式得以保留,甚至能找到创新的连结点。
因此,对于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庆典是千万种方式中的一种而已。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踏实地透过政策的引入,让这些无形文化遗产不只能在一年开花一次,而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绽放,最后成为人们理解自身与乔治市遗产的真实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