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来说,增值税固然表面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可长期却会钝化经济增长,致成不景气,最终也损及政府收入。
最近,大马中小企业机构(SME Corp)首席执行员哈芙莎在一项访谈中提到,在2015年,大马的中小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雇用人数与出口中的个别占比为36.3%、65.5%与17.6%。她也指出,大马的中小企业,面对著六大挑战,即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取得融资、市场准入、法规知识与基础设施。
说起来,这也是老课题,回顾2005年,大马国家中小企业理事会所发表的我国首次的中小企业报告中,早已提到同样的挑战;迄今,依然是旧态依然。其实,应该说,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小企业,均面对类似的挑战,而不限于大马,差别在于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与方法不一。同理,各国中小企业也会有其由国情不同致成的便利或不便。
中小企业定义不同
什么是中小企业?各国的标准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定义也有异。就大马言,在2014年前后,也出现变化。在2014年前,中小企业的定义是:就服务业言,其年营业额在500万令吉以下,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下;制造业则是2500万令吉以下,及150人以下;另外,占绝对多数的微型企业(Microenterprise)则是20万以下及只有5位员工。
2014年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营业额与雇用人数,则个别提升到服务业2000万令吉以下,及75人以下,制造业则是5000万以下与200人以下。至于微型企业,则是30万以下与5人以下。
根据2005年的中小企业调查,当时有51万8996个中小企业与4136个大型企业,也就是中小企业占了99.2%;其中,微型企业占了79.4%。在2015年,中小企业则占了97.3%,而微型企业则占了77%。总的来说,大马的大型企业数目有限。从产业类别来分,在2015年,服务业占了86.3%,制造业7.3%与农业6.2%。由于服务业基本上是在地的,以服务本地人为主,故中小企业在出口所占百分比自然不高。
大型企业对外投资
与日本、德国、台湾等相比,大马的中小企业是颇薄弱的,虽然雇用人数占比高;可是,在GDP与出口的占比则偏低,如在GDP的占比,德国与日本个别是57%与55%,远高于大马;之所以,也与大马的产业结构有关。
大马的中小企业中,制造业的占比低,也严缺可带动中小型企业的大型企业。在日本与德国,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有著共生共荣的互补关系,彼此优势互补互相带动。
大马则是,大型企业多是从事传统的金融、保险、种植、建筑、房地产、或是低增值的制造业,故能带动中小企业的能力有限。更何况,近10多年来,大马的大型企业也倾向于对外投资,而非对内投资;显示出,大马国内投资环境不佳。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而非发达国家,竟然热衷于对外投资,而非对内投资,确也耐人寻思,大马经济究竟怎么了?
大马中小企业面对的挑战,除了上述6个外,尚有更重要的挑战,如根据中总的问卷调查,大马华商多认为,政府政策是最大的挑战,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外劳问题,便搞得他们不知何所适从。朝令夕改,没事先与工商界沟通,便贸然出台考虑不周的政策,外加上官风腐败,寄生经济集团庞大,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经商成本,也加重了普罗大众的生活成本与就业难。
高债务压制内需
另外,2015年出台的消费税(增值税)更是杀伤力巨大,不但平添了许多中小企业的成本,如买软体、加雇操作人员、工作量大增等。其实,从长远来说,增值税固然表面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可长期却会钝化经济增长,致成不景气,最终也损及政府收入。进而言之,增值税的门槛(年营业额50万令吉)也太低,无形中打击了许多小型企业(新加坡的门槛是新币100万!)。
从经济问题,包括中小企业的问题,可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谈;从供给面言,人才难找一向就是大马工商界面对的老问题,大马研发投入低(长期低于GDP的1%),也妨碍了创新,而土著优先政策也使企业不太愿意搞长远投资,而较倾向于搞快速致富的行业,如房地产。
就一个发展中国家言,房地产火热,便表示资金没有生产性的出路,才大量涌入房地产。从需求面言,自1998年以来,大马便靠举债来推动经济;迄今,公私部门的债务已偏高,以至于抑制了未来的增长,这个高债务会日益抑制大马的内需;从而,也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潜能。内需不振外需不行,增长潜力何在?
潜能产业无法壮大
长期以来,大马便不重视中小企业;此点,也可从迟至2005年,才发表首份中小企业调查报告中一窥究竟。之所以,自也与1970年代以来,大搞公共企业有关,而大搞公共企业的目的之一,便是要用公共力量培植马来工商阶层;可惜,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反而加剧了快速致富心态与金钱政治,如不少土著把到手的低于市价或自拿的股票快速套现,以至无法如期实现土著在1990年占有上市公司股权30%的目标。
更严重的是,它使本土有潜能的产业与企业无法壮大起来,如台韩的富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与此同时,投入大量资源的产业,如普腾国产车,则是扶不起的阿斗,走不出国门,只好靠“剥削”本国消费者来苟延残喘,而大钢铁厂如柏华惹,也是亏损累累,连搞个巴生港口自贸区,也闹得丑闻百出。
在这种逆向淘汰的政策下,微型企业就难壮大为中小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也同样难壮大为大型企业,特别是搞生产性,搞长远投资的企业。说到底,制度与政策才是更根本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