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沸沸扬扬的议题,除了《延禧攻略》的追剧热潮,敦马访华签署备忘录以外,就是大马Youtuber发起争端,大致上就是两当事人,因为A拍了“吐槽影片”一连珠串喷了几十位YTB,最后其中一位,B被讥讽“9岁小孩的偶像”及女性好友“戴绿帽”而反击。
进而更越来越多不相关的事情,陆续“爆料”,宛若翻旧账,揭秘辛。本来有关注A的影片,对于大马网红界了解也不深,但fb版面常出现事情进一步发展,只能交叉双手观看。网络也看到很多人评论与解释(懒人包),甚至也有网民分析,怎样考“辩论”让处于弱势的一方,反守为攻。
诸如此类,令人深思。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这件事可以闹大,觉得不过是两个人在吵架,将事情复杂化。不论当中是否抹黑、断章取义、模糊交点等,现在舆论是一面倒。很多时候,我发现针对一件事发表意见其实也不容易,明明是争论一件事,战场却可以转移到另一件事,扯到当事人的过去,明显是一次过翻旧账的姿势。
双方争吵不休,牵扯的人又多了几个,事情延烧另一件事情。我不反对为自己发声,尤其被误会或受到诋毁,引发骂战也是常态,只怕偏离到人身攻击的险境。网络上的道德正义,据理力争,争相爬到道德制高点俯视王土。在未了解来龙去脉而跳出来开口,以道德评断是危险的。毕竟真相与过程也只是涉及者知道,旁观者则是听到什么是什么,各家各说辞。
想来也因为涉及的YTB粉丝量不少,加上网络媒体操作及粉丝跳出来护航或黑粉出来抨击之缘故,才让事情引起热议,许多关事不关事的人也趁著此时,制影片来解说与评论,想必收获不少订阅率。
此外,还看见一网友对此联想到“清谈误国”,认为此事隐藏更大的社会隐忧,即透过这事发现很多年轻人关注这些YTB影片,可能反映出丧失社交能力,或缩小朋友圈的现代隐患。不得不否认,人对于“有趣”的东西是趋之若鹜的,尤其摆脱烦恼,令人会心一笑的影片(大部分无营养价值)。更甭说YTB就是靠订阅“吃饭的”,滋养著一大群粉丝,最终目标也是攒人气赚钱,而选择权还是在观众。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病痛,上述只是其中一种面相,或许要到达一定程度的“震度”人们才会感受吧,且“降低甚至丧失社交能力”是大方向,相信还有其他因素在推动。其实,这样的骂战在希盟与反对党之间也常见,尤其是对人不对事的态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