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联瓦解后,在野党为了保持战斗力而与马哈迪合作,本来无可厚非。单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当伊斯兰党已叛离、诚信党仍未成气候,让土著团结党去填补乡区马来选区这个缺口,也算是比较理智的选择。
问题是,在野势力无法解决本身的意见分歧,反而花了大量精力在内耗,最终只落得亲痛仇快的境地。
与马哈迪合作,在野党内部出现激烈反弹,有人恫言拒绝投票、投废票或支持第三政治势力,这其实是正常反应。
也许我们无法完全认同这些人的想法,但他们绝对不是无理取闹。轻率地将他们标签为“国阵走狗”,只会加剧人们对希联的失望,对重新挽回他们对希联的支持,根本毫无帮助。
当你把所有不同意见及想法的人都视为你的敌人时,最后当然也就敌友难分,到头来背腹受敌。
在野党的部份传统支持者开始意兴阑珊,这股情绪到底在选民中产生多少共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某程度上,也反映出希望联盟目前的严重问题。
许多希联领袖,对于国阵的丑闻几乎已经形成一种严重依赖,甚至把它们当成应付内部问题的挡箭牌,以为有了这些丑闻后,选民对希联的支持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我们看到希联领袖除了对国阵丑闻穷追猛打,施政上却没有明确方向。
至于马哈迪,他对在野党本来就是一把双面刃,自从土著团结党加入希联之后,希联的改革光环,难免也黯然失色。所以,马哈迪对政治改革运动是利是弊,本来就不容易说得清。
当选民提出拒绝投票、投废票或支持其他政党的呼声时,正好说明,选民对于希联是有更高要求,希联领袖需要做的,是正视这些诉求,以耐心与诚意去面对及解答各种质疑与批评,而不是动员支持者去进行人身攻击。
所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当马哈迪与在野党领袖合作,正好说明了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反倒是基层的支持者,许多都曾经志同道合,一起穿著黄衣并肩上街游行,一时政见不同,就如看到杀父仇人般,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