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30年是一代人的时间,马来西亚独立迄今是两代人的光景了。
当年与英殖民政府谈判,争取马来亚独立的开国功臣已离开我们。是时候让大家一起深思和重新定义“独立”,特别是将要继承国家的年轻人。
他们的成长背景与拥有苦难经历的上一代不同。循环使用“感恩论”,不断硬套“爱国”标签的做法,显得过时及落伍。
“默迪卡”的意义不再是摆脱殖民统治,自己当家作主这么简单,也包括对国家的责任、付出、要求和自豪。
更重要的是,我们留下什么值得骄傲自豪的遗产给下一代?就如先贤们留下一个无需仰人鼻息,独立的国家给我们。
多元种族、文化和宗教一直都是我国的独特资产。先贤们奠下的建国基础也以多元为主轴,让不同肤色与信仰的人民和谐共处。
半个世纪以来,七彩的多元与包容特色不断遭侵蚀。每一次的改变都与政治事件扯上关系,如1969年五一三事件(当年大选之后)和2013年505大选(被形容为华人海啸)。
即将迎接一甲子,面对充满挑战,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包括领导人是否做足功夫,迎接下一波更严峻的年代?抑或停留在10年前的思维,仅满足眼前的成就,轻视外在因素的转变。
我们无法预见未来,但能够充分准备。当下的时政、经济和社会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生活被焦虑感笼罩著。暂时又找不到一劳永逸的解药,不安情绪不断困扰民众。
同一个屋檐下生活59年,各族人民理应包容,接纳彼此差异。偏偏民众的情绪轻易被政治人物和有议程者煽动。
有些人则不断自我催眠,自我感觉良好,否定社会面对的各种问题;鸵鸟做法只会让国家继续下沉。
我们迫切需要诚实的对话。政府与人民的对话、政府与企业的对话、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对话、族群的对话,以及宗教之间的对话等。
开诚布公的对话,不是懦弱的表现;坦诚交流,理性沟通可减少误解,特别是不同族群和宗教之间,不时因一些煽风点火言论,挑动信徒们情绪。
我们经常开会,却很少对话。对话则能增进谅解,在对等的平台上交流。少了对话,我们维持的是表面和谐而已,内心深处隐藏许多还未爆发的争议。
马来西亚不仅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和死于斯的国家,更应该是一个让各族人民发挥所长,和睦共处的多元社会。
诚实对话是通往理想国度的重要关卡,让我们一起展开更多诚恳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