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所谓的孔孟之道,人们也许早已丢得七七八八。但现代工业化文明,却非常吊诡地把“君子远庖厨”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话说齐宣王见到等著宰杀的牛只经过,于心不忍,下令将牛放了,以羊取而代之。孟子赞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宣王见到牛只全面发抖,所以泛起恻隐之心。他并没有停止宰杀之意,而是换成另一个没有亲眼见过的牺牲品。孟子却说齐宣王是个仁君,并认为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当宰杀无可避免时,就要改变一下形式,远离残忍的屠杀现场,于是就能心安理得了。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心态似乎又显得太伪善了。
其实到了今天,“君子远庖厨”的心态俯首可见。当6岁儿童小振忠的案件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突然传出发现童尸的消息,有媒体打出标题说:“希望不是他”这难免引起人们诟病,反问:“如果不希望是他,又希望是谁呢?”
其实,在一般人的心理上,既然悲剧发生了,总是不希望发生自己熟悉的人身上。这与“君子远庖厨”的想法是一致的。
而在小振忠失踪的短短几天,在网络及传统媒体的宣传下,成为许多人关心的名字。所以当知道小振忠可能遇难的消息,公众在心理上总会心有不忍,希望不幸不会发生在他身上。
于是在媒体的报导上,我们看到厚此薄彼的怪现象。
这个社会就是这么奇怪,在我国单是在去年,就有超过200馀的儿童失踪案,其中有半数迄今下落不明,但是人们偏偏只是将焦点发在区区几宗案件上呢?
每一宗不幸事件,都有其受害者,都值得我们同情,但无论是媒体在报导篇幅或公众的接受能力上,都不可能都关心所发生的每一件不幸的事故。
所以,媒体往往在新闻的取舍上,往往总是选择性地将具有“价值”的事件加以发挥,甚至往往使用煽动的描写手法,以吸引公众的注意,报导手法甚至像在扮演著法官的角色。
其实在法律的角度上,任何人士被定罪前都是无辜的,这个原则应该也适用在媒体的报导上。
只是事件到了最后,一些媒体处理小振忠的报导,似乎已经过火,甚至在报导过程中像是描写侦探小说般,引起公众做出许多揣测。
事实真相到底如何,还得让警察调查,但未经查证便采取煽动性的报导手法,对于死者家属而言,就如同在伤口上撒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