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分配得那么多,而我们得到的那么少?他凭什么?”
这是一场集合各校舞台精英的戏剧演出。台上饰演群众的学生演员在大声的质问“上面的人”,伴随著反叛的质问,是一连串代表著暴力镇压的肢体动作,“上面的人”措辞严厉的责骂呼喊。
群众不再怯弱,他们觉醒、挣扎、反抗,一系列的冲突在编导一气呵成的手法下在舞台上演,观众的心理活动被层层推进,几乎无法呼吸……
这时候台下某位承办人也差点没办法呼吸了。他脸青唇白,神情紧张,不断的来回跑动于贵宾席和记者席,不时向赞助的商家们窃窃私语,不时再叮嘱记者们这些那些……后来根据记者们的说法,原来他要求记者们手下留情,在写新闻时对这部剧的剧情“轻描淡写”就好,原因是这剧情太过“敏感”,担心触碰某个单位的“神经”,让这场活动数十年的“金字招牌”白白被砸。
“那些编导者真的是不负责任,怎么可以利用学生们来表达他们的政治立场?”末了,他还撂下这么一句话,让知情者莫不掩嘴而笑。
明眼人都知道,剧情显然只是要表达极权暴政之下的民不聊生,剧中的独裁者也是以朝鲜已故领袖金正日作为蓝本,在中学生大多对时事莫不关心、没有批判和思考能力,许多艺术作品只能局限于狭小的思想格局的今天,这样的中学生舞台剧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只不过,可能剧情中加入了一些“本土元素”,承办人就坐立不安,或许误以为编导是政党派来的间谍,要将反政府元素“荼毒”中学生“纯洁”的心灵。
拜托!“作品中部的加入宗教、种族和政治等敏感话题”这样的紧箍咒究竟要真的“荼毒”青年艺术家多久?
这一条天天晓得是否从盘古开天辟地就存在的成文或不成文条规,伴随著多少的本地青年艺术工作者一路成长,让大家都以为这是所有比赛的“圣旨”不可挑战之,要待长成飞到外面的世界才知道,广大的艺术天地根本没有这样的条文,只是“国情”不一样,所以才成就了本土干涸的艺术沙漠状况。
这样的限制,美其名为尊重多元社会的状况,实际上却被霸权掌控,成为压抑和打击一切叛逆和异议的工具;美其名是要发扬“健康”的青年文化,实际上却是家长式的监控青少年活跃的思考能力——因为谁都知道,青年的热诚和活力,正是迂腐的权力机构最头痛的不确定因素——展示权威并削减资源,就是最好的控制方式。
而可怕的是,往往推行青年活动的承办方本身,即是霸权体制所在。
所以,别再说什么鼓励青年文化、引领艺术朝向百花齐放,这一切,都将终究是海市蜃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