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乔治市庆典(George Town Festival)回来了,根据主办方,今年将会有更多来自国内外的精彩文艺节目,包括来自芬兰、印度、菲律宾等各地的表演团体前来演出。
担任该庆典的总策划祖西迪(Joe Sidek)在接受5月号的《槟城月刊》(Penang Magazine)访问时表示,他想通过此活动建立一个东南亚的艺术衔接平台。
纵然有此野心,面对“现实”,他不得不承认,乔治市若要打造一个区域的艺术平台,现有的“本钱”显然比新加坡落后了20年不止。
以最基本的硬体设施来说,槟州现有能够容纳千人的合格表演场地,除了理科大学的礼堂之外,只有一个设备已老旧的槟州大会堂。甫成立1年多的槟城表演及艺术中心(penangpanc),其第一演艺厅只能容纳303名观众,第二演艺厅则为黑箱剧场,难以成为大型艺术演出的平台。
再者,槟州缺乏条件良好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甚至书店,艺术风气无法开展和孕育。
以社会条件来说,无论是学校教育或者社会风气,基本上并不鼓励“创意”的发展,一切不“政治正确”和反抗固有社会霸权模式的艺术形式,被称之为叛逆不经、大逆不道——轻者,以“艺术很难懂”被赞助商和观众拒于门外,忽略自己的保守和不思长进;重者则触犯当权者的敏感神经,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翻身。
一个原本以多元化为卖点的社会,却比更多单元社会更为思维单元。
槟州自民联执政以来,以将槟州打造成“国际城市”作为目标,然而,槟城要如何国际?这个问题,从民间组织到官方机构,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勾勒出一个明晰的方向。
“如何”的命题,包括槟城要具备什么元素来推销给国际、要通过什么方式和管道来“成就”“国际”……所谓的“国际”,是要槟城人拥有与国际接轨的公民意识和世界观?经济指数追上先进国的脚步?艺术文化足以进入世界级的艺术殿堂?然而,“国际”的标准,又该由谁来定?
乔治市节庆的存在和运作方向,其实就是槟城人在诘问这个问题时一个最好的浓缩参照点。引入国际演艺活动,当然可以打开和丰富本土表演艺术者,以及一般视听人的视界,然而,这一切只是一个开始——当硬体设施和人文条件还没有具备能够接受和应对这一切的素质,当我们仍然无法清晰的定位和掌握自己的文化特色所在,当表演艺术只局限于某个阶层而远离了普罗大众和一般庶民……
我们,乔治市的原生市民,是该“庆祝”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