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绚丽且种类繁多,一条身长只有约一寸半的斗鱼,身价却可达数十令吉至数千令吉不等,蕴藏著无限的经济潜能!
谈及斗鱼或俗称的打架鱼,相信对于国人而言,并不会感到陌生,皆因斗鱼乃我国最早期兴起的观赏鱼品种之一,至今已有接近50年的历史,且历久不衰。
尤其是在近年,许多斗鱼爱好者及组织都非常踊跃地举办各类以观赏为主的斗鱼比赛,再度炒热了饲养斗鱼的风气,令斗鱼的身价进一步攀升。
饲养斗鱼已有约50年的观赏鱼养殖户梁碧生(70岁)受访时分享道,其实早在很久以前,我国已有人饲养斗鱼,但都是国内的原生种,并无鲜艳的色彩,主要作为打斗的用途。
他说,国家独立初期或是更早以前,经济不发达,生活在我国的华人也没有所谓的观赏鱼概念,但一些人会从园丘的水沟,补抓一些斗鱼饲养,原因是其好斗的性格,可以作为人们娱乐,甚至赌博的用途。
“但是,这些本地种的斗鱼,身体呈暗淡的棕色,尾鳍或背鳍可能会有少许的红色,可是不鲜艳。”
“随著70年代,国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才开始有人从泰国引入色彩较为鲜艳的斗鱼,并有人开始投入育种的工作,大量繁殖,特别是在怡保及务边一带。”
尽管如此,他指当时人们还是以打斗作为饲养为目的,鲜少人是为了观赏,所以市面上的斗鱼品种以短尾的斗鱼居多,因长尾的斗鱼尾巴太长,“战斗力”稍逊。
“直至90年代,以斗鱼进行赌博的风气逐渐衰落,国人才开始改变,将饲养斗鱼作为观赏之用,也因为如此,各种欣赏用途的斗鱼品种才被引入我国,如印尼的皇冠尾等等。”
此外,梁碧生透露,当时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周边的其他国家,包括以斗鱼作为国鱼的泰国,当地的养殖户开始以培育观赏用途的斗鱼为主要目的。
他指目前作为观赏用途的斗鱼种类繁多,以尾巴为分类的就有短尾、双尾、半月尾、扇尾,还有皇冠尾等,以颜色分类的就有鲤鱼、糖果、云石、古铜等,多不胜数,成为吸引大量爱好者的卖点。
“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有许多斗鱼组织非常热衷地举办斗鱼比赛,平均每一个就有4或5场斗鱼比赛在全国各地举行,让斗鱼爱好者派出‘爱鱼’参赛争艳,进一步炒热了饲养斗鱼的风气,也包括斗鱼的身价。”
他透露,一条形态及色泽良好的斗鱼,目前市价从30令吉起跳,若是赢得比赛后,身价则乘以10倍至100倍不等,即300令吉或数千令吉,经济潜能非常大。
培育过程非常吃力
从繁殖、育苗到饲养至可推出市场售卖的成鱼,虽然只需短短的3个月时间,惟梁碧生强调,此看似简单的斗鱼培育过程,其实是一项非常吃力的过程,尤其是在管理方面,还有后期的“分缸”工作。
他坦言,繁殖斗鱼的工作确实是非常容易,只需在小盆或缸内放入一些孤叶、浮萍或任何可漂浮的物体,如保丽龙作为斗鱼产卵的媒介,再放入一对雌雄的成鱼,二至三天后就可以完成产卵。
“当一对斗鱼完成交配后,必须将雌鱼捞走,让鱼花(鱼苗)孵化后,并饲养约一个月后,换入一个较大的缸,持续饲养至3个月,就可捞起售卖。”
惟他解释,这些过程看似简单,但背后的管理工作却非常吃力,特别是在食物及水质方面。
他指食物是最为重要的,一般培育斗鱼的鱼场,都是以“水蚤”为饲料,以加快斗鱼的成长速度,惟水蚤鲜少有人会供应,绝大多数的饲养户都必须自己前往化粪池打捞,单是这一项工作就非常幸苦了。
此外,梁碧生表示,下放的食物分量也非常重要,太多将会造成鱼儿进食过多而患病,或是影响水质,影响鱼儿的作息,所以比例必须以经验判断。
“最为吃力的,当然就是当斗鱼长至3个月大时,就必须进行的‘分缸’工作;‘分缸’旨在避免长至成鱼的斗鱼互斗,破坏形状及美感,影响身价,同时也顺便进行筛选,将形态不美的斗鱼淘汰。”
他透露,通常繁殖一批斗鱼,仅约30至50%的斗鱼体态完整,可卖到好价钱,其余的则会被淘汰,“贱价”售卖给金龙鱼养殖者充当饲料。
设备欠佳规模小 业者鲜少培育新品种
梁碧生透露,我国虽有不少培育斗鱼的业者,但大多数都只是会培育原种鱼,鲜少会让不同品种的斗鱼进行杂交,尝试培育出新品种。
他解释,培育新品种的工作非常吃力及耗时,也非常冒险,我国的业者基于现实,加上规模小缺乏设备及技术,所以都不大愿意投入培育新品种的工作。
他举例,若给“超级红”及“糖果”两个品种的斗鱼进行杂交,所培育出来的鱼苗,养至3个月大后,可能只有少部分长得好看,其余的颜色奇怪,卖不到好价钱。
“同时,一批杂交的鱼儿,虽有少部分长得好看,但基因都不稳定,若再进行交配,所繁育出的另一批鱼又是不一样的形态,成功率非常低,所以大家都情愿培育原种鱼,省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