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沙11日讯)江沙国席属下P67拥有2个华人新村发展及治安委员会(村委会),即万浓及瑶伦新村,村民过著朴素的生活,然而缺乏就业机会,大部分年轻人已外流,新村渐渐成为老人村。
万浓距离江沙市区约25公里,是沿著霹雳河而建的小村镇,曾以当地出产的香蕉与河鱼闻名,但随著光阴流逝,物换星移,该村特色也逐渐褪色,如今该新村只有约400名华裔居民,当地人主要靠割树胶、收割油棕果及捕鱼为生。
万浓村委会主席韦桠九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万浓于1940年代前成立,当时是一个新村,1960至1970年代村民靠种木薯及香蕉为生,后来土地被地主收回,不能继续种植。
他指出,当时万浓以广西人居多,在土地被收回后,大部分都迁离万浓,移居彭亨、宜力及泰国勿洞,时至今日,基于没有就会业机会,万浓无法留住年轻人,如今成为老人村。
“万浓种植的香蕉非常出名,许多外坡商家都来这里收购香蕉,但到了1990年代,香蕉没价及土地被收回,华人就没有种植了,连木薯也同样受影响。”
韦桠九是一名树胶收购商。他说,万浓人以割树胶为生,也有部分是靠收割油棕果,由于华人人口流失,这些工作渐渐由马来人取代。
“万浓曾经一度以河鱼闻名,不少来自怡保餐馆或酒楼的商家,特地到此向渔民收购河鱼,当中出名河鱼有苏丹鱼、丁嘉兰鱼、白须公、国宝鲤及笋壳鱼。”
华裔仅400人
此外,他说,万浓在霹雳河拥有一个码头,以前充作商家载货及卸货及渔船的码头,如今交通便捷及出河捕鱼减少,码头主要是让渡船载客到霹雳河对岸的甘榜。
他说,万浓是马来人口居多的地区,大略统计,若计算在外坡就业的华裔游子,万浓华裔人口只有400人,在重要节日时,才看见华人回乡的热闹气氛。
在万浓,虽然没有华人经营的茶室及餐馆,当地华人都是到马来人茶室解决早午餐,但与友族同桌用餐,高谈阔论,各族和平共处,反映出我国各民族的和睦气氛。
韦桠九也说,万浓国民型华文小学以前是万浓公立学校,至今拥有超过70年历史,是一所微型小学,学生人数约30名,华裔学生约占半数,其余是马来及印裔学生。
受委竞选武吉章当州席 黄意高唯一华裔州议员
瑶伦新村在1978年时隶属武吉章当州议席,在巫裔选民占多数的议席下,当年唯一一次出现华裔州议员,就是当时马华江沙区会主席兼其父亲黄意高。
黄世全指出,1978年大选时,时任马华总会长是李三春及霹雳州联委会主席是麦汉锦,黄意高仅是一名割胶工人,学历不高,意外地获国阵委派代表竞选武吉章当州议席。
纳入万浓州议席
他续说,该次大选之后,瑶伦新村被纳入万浓州议席内,从此就不再有第二个华裔州议员。
瑶伦新村逾百空置屋
往万浓路途,距离江沙市区约5公里就是瑶伦新村,迄今有64年的历史,无论在经济或当地居民的生活,都没有大起大落,一切简单及平淡,不如万浓有霹雳河带动经济的条件。
瑶伦村委会主席黄世全说,该村于1952年马共时期成立,虽有534间屋子,但100多间已空置或荒废,约360间仍有住户,该村及瑶伦花园的选民人数约1320名,华裔约1000人。
他说,这里以种橡胶树为主,大部分村民从半世纪以前,就靠割树胶谋生,养家活口,天未亮于凌晨3时起身,4时就摸黑到橡胶园割树胶,直到上午7时许才离开橡胶园。
割胶工人之后就到茶室,来杯热腾腾的咖啡,吃著新村风味的汤水或干捞面食;在中午,村民来到巴刹前的小店档,一边闲聊,一边看著瑶伦华小的学生放学的热闹情景。
他说,瑶伦新村的店铺屈指可数,只有6至7间,包括茶室及杂货店,依然保持木板的店面,而巴刹主要以卖肉为多,因为不少村民都有在家园种菜的习惯。
不过,他指出,树胶没价,瑶伦新村又没有就业机会,年轻人都往外发展,留下40岁以上的村民;瑶伦华小从1970年代高峰期的300多名学生,如今只有约110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