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11日讯)端午节裹粽考功夫耗时间,加上能轻易在市面购得各类粽子,以致本地年轻一代更不愿学习裹粽,此项传承逾千年的华族文化,可能在本地华社出现断层的局面。
在霹雳州,许多团体组织每逢端午节来临前举办裹粽比赛或教学活动,但观察发现,参与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士,或来来去去都是同一群人,年轻人则少之又少。
同时,原材料昂贵,让今年的粽子价格也水涨船高,让许多消费者吃不消,而减少购买。
霹州华人妇女协会理事游秀凤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直言,并非缺乏让新生代学习裹粽的平台,而是年轻一代不愿意去学习。
她也告知,以前自己也未曾接受任何正式的裹粽教学,而是小时候从旁观察母亲如何裹粽,婚后则自己问人学习,然后再自行改进。
因此,她认为,缺乏学习裹粽的平台,不是年轻人不愿学习裹粽的真正原因。
活跃于霹州地方社团的游秀凤,平时热爱烹饪,且拥有数十年的裹粽经验,因此,近年来常会受到地方组织的妇女组邀请,于端午节教导裹粽技巧。
讲究功夫考耐性
她披露,让现代年轻人对学习裹粽提不起兴趣,往往是两个原因所致,一是裹粽讲究功夫及非常耗时间,甚考裹粽者的耐性。
“二则是,现在的粽子已非常‘商业化’,特别是在临近端午节数日,随处都可购得,而且经由商家融入创意,衍生出比传统粽子更多样化的新型粽子,如以往碱水粽无馅料,现在的商家则加入红豆。”
游秀凤也告知,其实,裹粽过程讲究心思细腻,从准备材料、裹粽到煮粽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如糯米须泡水隔夜及油炒,而猪肉须加入五香粉等香料炒熟。
她说,至于裹粽则考技巧,直到煮粽后晾干至可食用,估计需耗两日的时间。
学裹粽传承文化
“因此,许多工作繁忙的年轻一辈都无法抽出时间,进而不愿学习裹粽,但许多年轻人不了解,其实随著时代进步,现在裹粽已比起以往方便许多。”
她回忆说,以前的家庭较大,家庭成员也比较多,裹粽的数量也相对提升,往往都是以炭炉及大型饼干铁桶制成的临时锅煮粽,烹煮时须耗时看管火候及水量。
“但现在家庭的平均成员较少,粽子的食用量相对减少,只需利用气压锅及煤气炉,烹煮大约30分钟即可,所以年轻一代应该学习裹粽,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民众买斋粽省开销
家庭主妇刘凤娟(52岁)表示,今年端午节不打算裹粽,因原材料在端午节将近时特别昂贵,除了猪肉及粽叶会涨价外,中国冬菇也已卖到3令吉50仙一两。
“虽然粽子价贵,但仍需于端午节以粽子祭拜神明,方合乎传统,因此她会买数个粽子祭拜神明及祖先。”
刘凤娟表示,肉粽在端午节时的售价介于4令吉至4令吉50仙一个,因此,她会选择价格较为便宜的斋粽,一个约2令吉,这样既能应节,也能够节省家庭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