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4日讯)首相署法律事务局助理主任阿克扎丽娜指出,2010年至2015年期间,共有5万5287人在《吹哨者法令》下向执法当局举报弊端;惟,截至去年,只有396人受到有关法令保护。
她说,至于在2015年则有1万2527人在上述法令下,向有关当局投报。于这些个案当中,有些案件未获执法当局开档调查,因为有些指控并不确实。
她续指,至于许多举报弊端的民众最终未能获得《吹哨者法令》保护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所揭露的资料不符合该法令第11(1)条文所阐明的条例,即如果吹哨者所揭露的内容涉及质疑政府政策,吹哨者不会受到保护 。
她说:“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396人在吹哨者法令下受保护。”
阿克扎丽娜出席由大马廉政机构举办的论坛时,这么指出。尽管一些吹哨者是以匿名信函做出投报,即使有关指控属实,当局仍无法采取行动,这是为了确保有关吹哨者所提供的资料属实。
她坦言,政府推行《吹哨者法令》,改善我国政府制度和肃贪确实面对许多挑战,尤其是人民对政府一直存在的负面感观让人无所适从,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警处理手法惹争议
尽管如此,另一名主讲人,即人权律师沙里占佐汉却认为,人民之所以对政府如警方等执法当局存在无法消除的负面感观,因为一些执法当局官员应对政府舞弊问题的手法引起人民的的争议。
他举例,去年报导揭露我国领袖接受庞大资金捐献丑闻的事件时,全国警察总长丹斯里卡立的直接反应是追查泄密者,而不是针对有关指控展开调查。
“去年,一名在国外与他国领袖打高尔夫球的领袖遭报导揭露曾接收资金,但是全国警察总长当下的反应,却是要揪出泄密者,试问人们能怎么想?”
他表示,基于上述理由,即使我国目前已落实吹哨者法令来保障揭露弊端的民众,人民对此事和当局依然是“信任赤字”,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