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0日讯)贸消部执法组主任莫哈末罗斯兰指出,随著马币贬值、国际油价及原产品价格大跌、进口成本高涨、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因素,加上许多商家已售完原有的旧存货需引进新批货品,预计今年的通货膨胀问题,会比起去年来得更严重。
他表示,在去年4月推行消费税(GST)后,国内各领域商家虽受到马币“跌跌不休”等冲击,惟当时基于商家所存有的进口货品为旧存货,政府禁止业者调涨物价,因此在控制物价仍达到一定效用。惟如今这些旧存货已售完,商家务必以高价引进新货品。
他坦承,相比起其他技术性违规问题,如商家不展示货品价格或张贴统制品标价,商家若涉及牟取暴利或欺骗消费者对民众的影响层面会更深远,因为这或将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故此政府严正看待此事。
他说,在打击商家牟暴利一事上,执法组的取缔重点并非只在于商家是否抬高物价,而是商家是否在限定期限内调高赚幅。
“在反暴利法令下,商家从2015年1月中至2016年6月的18个月内,所卖商品价格扣除成本后,必须保持原有赚幅,即使赚幅比原本多出1仙也有罪。我们严正看待,也会在6月杪后再探讨,是否有必要调整此政策。”
罗斯兰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随著近年来国内一些商家蓄意调涨物价,以牟取暴利日益严重一事,这么指出。
上网吐槽无效用
罗斯兰强调,消费者若是发现商家不合理调涨物价,试图牟取暴利并不能坐视不管,反之应及时通过正确管道处理此事。
“很多民众在发现商家无故调涨物价,一般只会向友人倾诉或上网吐槽,但是这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消费者必须及时向消费者仲裁庭和贸消部执法组投诉,当局才能采取行动和调查。”
他举例,如在去年,马六甲一家超市内的面包店因售卖的4款松饼(Muffin),从每个1令吉20仙调涨至1令吉50仙,净利润增加1仙至24仙,结果因抵触反暴利法令而被控。
“不过,我也希望人民能够了解,有时物品涨价并非单纯受到马币贬值和消费税所影响,而是综合因素所引发。如一些商家调高物价,但是经过执法组调查后认为有关调涨是合理的,那我们不能对付这些基于成本高涨而公道地调高价格的商家。”
企图牟暴利 逾2千商家罚款91万
另外,罗斯兰也指出,从去年1月15日至12月杪,该组在全国各地展开了359万3480次检举行动,当中包括187万5352次为反暴利(Ops Catut)行动,并在《2011年价格统制及反暴利法》下,充公了总值达1454万11令吉的货品。
他表示,在这逾187万次行动当中,共有6598宗商家企图牟取暴利案件,当局共向其中2447名违法商家发出警告,并从中获得总额达91万4606令吉的罚款。
他指出,尽管随著我国于去年正式落实消费税,执法组展开严密的监督行动,并取缔随意调涨物价的违规商家,确实有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这些个案中,共116名商家在触犯反暴利法令第14(1)项条文下被控,其中14人承认有罪,并被罚款46万5500令吉。”
罗斯兰针对我国去年在落实消费税前后,国内商家涉及牟取暴利的概况,这样指出。
询及尽管商家牟取暴利的现象猖獗,为何最终被定罪及遭提控的商家却是少之又少,罗斯兰坦言,相比起其他技术性违规案例,如商品没标价及标记统制品等,执法组在鉴定商家是否涉及牟取暴利的挑战更大。
他说,这尤其是对于饮食以及服务领域。
“商家拥有自由设定物品或服务价格的权利7。如一家餐馆所卖的牛肉面,是采用外国引进、价格昂贵的神户牛肉,那售价会比较贵。”
20%高难度个案
他透露,在侦查商家牟取暴利的案件中,有20%是高难度个案,需耗时逾6个月去调查。
他举例,该局在去年落实消费税曾接获的一宗案件,民众投诉一家面档牟取暴利,即在消费税前,一碗米粉面的售价3令吉50仙,惟却之后调涨至5令吉,当局当时花了数个月来调查。
“若有关涨价投诉是针对服务性质,如饮食,一碗东炎汤面,我们需要研究一碗面原本的成本,从每一样原料,即海鲜肉类市价、辣椒、香料等细节都必须详细查明。”
“现在的消费者都很聪明,会货比三家,一旦价格设得过高,就会投诉,我们就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