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掀起的香港雨伞运动,除了造就学生领袖黄之锋等人之外,几乎让世界对香港改观,那个曾经讲求功利与实际的香港市民在一群以学生为主的带领下,占领金钟,在街头睡了两个多月。期间市民的高度克制,也让许多媒体不禁赞叹香港的公民社会如此成熟。
一年之后回望雨伞运动,到底这场不只是香港,甚至是东南亚最长时间的占领运动对香港带来了什么改变,对周边国家又有什么影响?
香港著名时评员兼《主场新闻》创办人刘细良日前来马出席系列讲座期间,接受《东方日报》的专访,畅谈雨伞运动与新媒体的点滴,有反省、有展望、有批判,亦不是给我们自己公民社会一个借镜。
【个人资料】刘细良
背景:
香港著名的跨媒体时事评论员,也是新闻网站“主场新闻”的创办人;曾任职香港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集香港文化人、时评员、传媒主持和旅游人于一身。
他在大学毕业后加入香港民主同盟(民主党前身),后来辞去在民主党的工作,投身传媒行业,先后在《壹周刊》担任执行编辑、《茶杯杂志》担任总编辑以及TOM集团香港区总编辑。
刘细良曾担任时任香港特首曾荫权的中央政策组顾问,其后于2012年与友人创办“主场新闻”,以“我城.我观点.我主场”为口号,提供新闻及各类资料。
【问答录】
问:你如何总结雨伞运动?成功与失败的地方在哪?
答:从实际的短期结果来看,雨伞运动是没有成功的,因为所提出的几个诉求,包括真补选的要求都没有取得成功。但从公民社会的运动角度来看,雨伞运动没有失败,因为这场运动让很多年轻人在社会参与上有所醒觉。
以往大家都是4年一次的选举时才出来投票,不然就是在网上发表言论,但现在很多组织是一政治行动为主,且是真的有行动的。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雨伞运动是成功的。
问:香港民众对雨伞运动的看法到后期的分歧越来越大。原因是什么呢?
答:占领运动从一开始,大多数香港人是支持的,到了一个月后就变成支持反对各半,而到了12月清场的时候,可能反对的声音占大多数。这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占领运动已影响市民的生活,加上传媒与政府的宣传,多少改变了市民的看法。
原本一开始因为当局处理占领运动不当而支持的,到最后因为占领的时间太长,最终可能转头变成不支持了,这些支持者跑了,但基本盘并不受影响。根据香港的民调,基本盘一向以来支持度都是在40%左右,而根据民调,雨伞运动结束后,基本盘支持的程度还是差不多。
问:明星效应是不是扮演很大的角色?譬如一些明星如何韵诗、黄耀明,叶德娴都站出来支持。
答:(香港)明星从来都有参与政治的,最明显的就是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当时梅艳芳、邓丽君、谭咏麟、曾志伟、罗大佑等等,那个年代你讲得出名字的明星的大概都有参与。所以,这次其实已经少了,尤其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街头占领运动,参与的明星算少了。
因为现在的明星市场在大陆,你看梅艳芳、邓丽君,到她们离世都没有到大陆开过演唱会。但现在,大家市场在中国,李克勤上一次蒙面歌手酬劳是600万港币,谁还敢站出来,你看何韵诗的歌在大陆就不能播。所以你要站出来,也要看你经理人、你的公司会不会愿意放弃中国大陆的市场。
问:那香港市民在这次的运动学习到什么经验呢?
答:我觉得有几样事情值得大家去反省的。第一,运动需不需要一个组织者,雨伞运动是自发性的,不要说谁对谁错,直到今天,这仍是一个有争论性的话题。没有组织怎样可以达到目的呢?这次占领运动没有达到目的,是否就因为没有组织、没领导呢?
第二,很多人有一种迫切性要行动,你可以看到雨伞运动结束以来很多的街头运动,我觉得这过去在香港是很少的,那雨伞运动是一个很根本性的改变。
问:一年后看回去,有什么值得大家注意的影响?
答:影响就是,当你动员起来,对方(中共政府)也会采取行动,所以政治的气氛是比较尖锐的。另外,雨伞运动结束后的短期影响不明显,因为没有明确的成果。
不过,这次雨伞运动的大部分参与者都是大专生、中学生,那这些人将来的政治取向会怎么样,会不会变成新的政治团体参政,是值得关注的,而且最快要等到今年11月的区议会选举和2016年的立法会选举,也就是我们称的“伞兵”去参选,到底对泛民是有利还是无利,是值得关注的。
问:运动过程中,有什么是你们意料之外的吗?
答:我觉得有几个是意料之外,就是导致占领运动开始的“原因”——为什么警察当天要封闭政府总部,令到市民无法进去参与集会,之后又放催泪弹,这是香港人都意外。这个到今天都还是个谜,到底谁下的决定,因为这似乎是要逼人家上街的做法。
另外,就是占领时间的长度,长达2个多月,群众可以坚持这么久。因为睡街不是容易的事,其实清场之后,还是有几十名普通市民睡街,一直到一个月前立法会表决还有一个意料之内的是,香港人很实际的转变,当初是因为理念,因为政府处理失当所以站出来;但一拖下去,因为自己的生活受阻,就是变得很实际,就认为你们这些示威者不要阻碍别人。
我认为香港人的这个转变是意料之外,我认为中国人的政治有很实际的一面的,讲功利、讲利益,所以最后民意的转变也是意料之外的。
问:雨伞运动在争取短期成果上算失败了,一年后,现在的香港的民众情绪如何?
答:短期内一定会陷入低潮与冷淡,这是肯定的。当你的争取没有结果,民众一定会冷淡,所以今年的7.1游行人数是10年来第二低,这就是低潮。
但看回来,香港曾经是一个这么功利的社会,而这些人愿意睡街睡两个月,这已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些人已经不是以前的香港人了。所以,这个改变是很深远的,这会塑造一个新的香港本土身份,而这个本土身份也正是以后香港本土运动的基础。
问:你有注意海外华人怎么看雨伞运动吗?
答:海外华人的关注的程度是很高的,我接受过马来西亚、日本、台湾等电视台的访问,我想这也是因为当地人关注所以媒体才会跟进。另外,我的观察是,全球化是真的发生著,香港的反国教运动影响了台湾的太阳花运动,台湾太阳花运动的占领立法会运动则影响了香港的占领运动。
我也看到在马来西亚上一次的大选,在香港《苹果日报》是大新闻。以往,东南亚国家的选举在香港是毫不重视的,但为什么上次马来西亚的大选会变成大新闻。除了是因为华人的政治取向令到执政党有很大的冲击,也是因为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因为香港也是在挑战一个威权政治政府。
马来西亚、香港与台湾三地的华人,在过去的共同问题是比较少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但这几年下来,譬如《主场新闻》网站,一半的读者是香港人,一半是马来西亚与台湾人,所以这是一个新的发展,不能避免的新趋势,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我想到的例子是最早由日本在二战以前提出来的《大东亚共荣圈》,亚洲人对抗白种人,但后来日本人成为新的殖民者,所以没有人相信。
现在我们的问题其实是类似,就是中国的崛起不仅经济受影响,也影响当地的传媒与政府的取向。香港与台湾现在正在面对这问题,迟些东南亚其他国家也会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