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文章中对于董总主席拿督陈友信提出的华教首要任务进行了讨论,如果董总要针对拨款、兴建学校和师资问题上耕耘,那就应该要对于相关课题有所研究,否则董总与官方的对话将无法触及核心,最终将沦为各说各话,毫无交集。因此我并不认为董总目前有能力做这些事情,反而觉得董总应该回到耕耘已久的独中课程与统考课题上继续深耕,稳住基本盘才是首要任务。
对于统考课题,本人认同陈主席不急着承认统考的说法,如之前文章所述,统考承认与否已经是一个被玩烂的课题,这早已不是董总、华团能够控制的局面,与其继续在这个泥沼中混战,不如把董总可以做的事情,如独中课程的更新、独中教改的推动,甚至统考的改革等事情做好,让政府意识到不承认统考是国家的损失,那才有意义。
独中的价值在于统考的水准,而统考的成就是需要完整的独中课程作为后盾。过去数十年来独中课程和独中统考一直都由董总来主导和推动,包括这几年的独中教改相关事宜,也以董总为核心在规划与发展。只是这些年下来,董总行政部在独中课程和统考的改革、发展上显得力不从心,这使的独中课程革新与教改相关业务进展缓慢。
这不能怪罪与董总及其同仁,其中关键问题是过去董总的组织架构与行政分工已不能满足目前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专业需求。比如负责独中课程发展与教材编撰、推动教改的董总课程局,长期在招聘物理、化学、科学、数学等科目的学科人员,可见课程局对于这些重要的基础科学一直都找不到能够对口负责的学科专业人员,这不由得让人担心独中数理课程是否正处于“自动导航”的模式?而且如果继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人员,这样的模式还要继续多久?这又该如何应对课程改革的需求?
除了个别科目的学科负责人不足外,即使有相关负责人的科目也因为业务量庞大,要带领课程委员制定新课程纲领、编撰新课本、安排新版作业、董总E启学线上平台的资料维护等等,这使的课程局人员难以顾及所有面向,只能够勉强完成吩咐的重要任务,至于长远的课程发展、推动教改和实践《课程总纲》等业务大概就只能作为口号,事实上是滞碍难行。
如果独中课程的发展和教改的推动只能沦为口号的话,那统考与其改革又该如何有效进行?自1975年第一届统考以来,统考早已成为独中教育最重要的“金字招牌”,统考课题更是牵动国内政局的重大题课。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评量是一个专业的领域,在全球教育改革浪潮和课程革新的推动下,独中统考也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毕竟各种领域的创新也引领著各种教学的变革,统考不能够只是复制过去的做法和模式,就要大家接受统考的优秀,这毕竟是一项逆水行舟的任务,当大家都该思考如何改革以因应新的需求时,统考如果不思变,那日后又该如何说服别人统考的价值?
然而目前的考试局在教育评量相关专业的缺乏,使得统考改革难以推动,也成为独中统考发展的隐忧。试想想,独中统考代表独中课程评量的重要考试,也是独中生未来升学的重要依据,董总考试局编制内竟然没有教育评量专业的负责人处理相关业务。当全球都专注在高思维、多元评量等的改革时,董总考试局在各科的考试评量改革,如题型革新、评量标准鉴定,甚至是考试后的题目分析等工作是否能够胜任?未来如果有国外的教育单位、大学要来考核独中课程和统考的话,考试局是否能够招架?如果考试局只能够维持统考运作,却难以应对相关变革,那统考金字招牌未来是否还能够撑得住?
因此承认统考不是首要任务,其实拨款、师资和建校也不是董总目前能够急于处理的课题,甚至陈主席极力推动的华教大楼建设也没提升董总行政部的专业化与组织改革急迫,毕竟这部分会直接影响独中的日常教学活动,及未来统考的价值所在。
而今天独中之所以在华社心中拥有崇高的地位,统考在大家心中被视为华教重要的基石,这是过去数十年经营的结果。未来独中的口碑、统考的价值还需要从今天董总的专业改革中去奠定,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董总无法从专业介入,则将冲击未来独中的发展,也会让独中统考的公信力与专业性也会受到质疑,独中过去树立的形象、统考的专业也势必荡然无存。
独中课程和独中统考是否能够在这波的浪潮中转型、革新还需仰赖董总破釜沉舟的改革,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且必须有中长期规划才能够完成的任务,期间会触及很多过去固有的惯性,如果无法彻底贯彻专业革新,那独中教育就只是继续复制过去的成功模式,必然无法在这波改革浪潮中存活,五十馀年来的独中模式与统考也将不复存在。
长篇大论写这么多,只想表达目前董总在独中课程与独中统考发展的困境,这才是华教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董总领导层该关注与能够做到改变的任务。希望董总陈主席能够好好去了解相关问题,并且带领董总与独中迎接新的纪元与发展,成为大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