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家长送去华小,最大的目的是希望小孩能多学一种语文,将来提高就业竞争力?
或许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这可能也不是所有的真相。
日前,教育部长法迪娜接受英文电台访问时坦诚,华小已逐渐成为马来家长一个重要且受欢迎的选择,甚至有些马来家长也把小孩送去泰米尔小学,加上教育法令也明确承认多源流学校的存在,因此呼吁各方不要再挑起这个课题。
教育部长能如此说得理直气壮,当然是大快人心。毕竟这个课题老生常谈,几乎已经如嚼烂的口香糖,几乎无味无趣了,若还有政客要挑战多源流学校的合法性,就代表他黔驴技穷,政治财产负数了。
只不过,有人认为马来家长把小孩送去华小,嚷嚷“华文就是伟大,所以连马来人也必须认清现实来学习”,这种独尊华文的狂傲想法,事实上格局也与上述政客一样。
都只是妨碍国家团结的种族主义者。差别在于,一个明著轻蔑,一个潜在歧视。
毕竟,语文本来就是沟通的工具,无论学习哪一种语文,都会增加在社会生存的优势。所以,没有哪种语文比哪种语文优越,每种语文都有各自的文化底蕴与美丽,一直拿语文的国际使用声量来比较,看似要抬高自身语言的身价,实际上曝露的只是虚荣的功利心,违背人类在创造不同语文时的美好初衷。
语文应该是同等的存在,学习也是。就像马来人会把小孩送去华小或泰小,也有华人家长会把小孩送去国民小学,同等道理。
只是,毕竟大马的官方语文是马来文,不少马来人却开始会把小孩送去华小的原因,除了学习多一种语文外,真正来说是马来家长更喜欢华小的教学风气与方式。
华小校风
我曾经与一位受华文教育的马来女生交谈,她透露家庭没有一个人懂得华文,但父亲当初坚持要把她送去华小,理由很简单。
“爸爸看到哥哥在国民小学的上学情况不理想,后来打听之后,发现华小的校规比较严谨,老师教导一视同仁,会真正督促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同学之间上进心也比较强,会在课后互相温习或勉励,所以就算我当时不懂华文,起跑点比较低,爸爸也相信未来一定会受到良好的熏陶,为终身学习铺下基础。”回忆起童年的重大抉择,她真心感谢父亲的果敢远见。
对她来说,学习中文当然多了求职优势,尤其是中国强大后,对她来说多了跟国际接轨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她在华小受到严厉的教风影响,懂得用不同的礼教文化来看世界。就算遇到一些与伊斯兰教义矛盾的事,至少她能拥有多一种思考角度,来判断各种事情的发展可能性。
比起华小传授的语文优势,华小整体的稳妥运作与负责任的教学态度,或许才是马来家长看中的核心价值。
而一个语文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多人想学习,而是这个语文传递出来的广大包容力,让学习的人懂得互相谦卑宽厚,不出粗言一直评比,这才是掌握语文后最美丽的交流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