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是有限的,尤其马来西亚早在20年前就没有人口红利了。马来西亚的雇主和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全新的视角与思维,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为目标,投资在技能与技术上。
马来西亚的雇主经常对人才望而兴叹,但只有在正视人才短缺问题其实就是薪酬问题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找到出路。
1960年代末,婴儿潮世代涌入就业市场,导致我国,尤其是当时已经高度城市化的槟城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敦林苍佑领导的州政府于70年代初在槟城推动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发展,解决相对小部分的城市青年失业问题,同时促成乡村青年大规模迁移到城市就业。
尽管与国际水平相比,他们的工资偏低,但1970、80 年代电机和电子行业中的男女(后者占多数)工人在国内的薪酬却相对较高。对于居住在乔治市的华裔青年而言,经历了槟城港口在1967年失去自由港地位后的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新兴的峇六拜工业区找到工作是令人振奋的。
对于来自雪兰莪州和森美兰州乡村地区的年轻马来女性而言,莎阿南或双溪威自由贸易区的工厂工作为她们带来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这些就业机会为国人创造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然而,来到1988年至1997年经济起飞时,低工资、低技能、低生产率的模式已经很明显过时。
反思劳动市场
时至今日,我们需要透过新视角看劳动市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劳动力市场实质上是一体。马来西亚薪资太低的情况会让地理位置方便、文化相似,却可以支付更高薪资的新加坡成为工人的选择。
纯粹埋怨马来西亚籍工程师在槟城工作两三年后陆续跳槽到新加坡,却不愿意承认更大的问题在于企业无意或无力支付更高的薪资留住这些年轻人才,只会让问题更趋严重。
企业常把人才外流问题归咎于新加坡高汇率,但这远非事实的全貌。若本地企业准备支付新加坡的三分之二薪资,就能够扭转人才出走的趋势,留住大部分员工。
同时,许多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宁可舍弃支付月薪的全职就业机会,反而选择参与零工经济成为电召车司机或送餐员。追根究底,这同样是薪资问题。
接纳我国劳动力市场潜意识以新加坡的薪资为标杆,是改变我国经济思维的开始。为了支付更体面薪资以留住优秀的工程师,并扭转优秀的技术人员成为送餐员的趋势,马来西亚必须努力建设高工资、高生产力、高技能和高技术的进步经济。
马来西亚工业的未来发展
接下来要考量的是,我们希望为马来西亚引进哪一种投资和工业。比高投资总额更重要的指标是这些投资为多少国人创造体面就业机会。
去年10月国会解散前夕公布的国家投资政策(New Investment Policy)概述我国招商引资的目标。
国家投资愿景(National Investment Aspiration)阐明必须增加我国经济多元性,以避免对一两个产业过度依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加强本土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政府也必须支持企业价值链优化、生产较高端的产品。
其次,我们需要创造高价值的工作岗位。政策制定者必须明白,低工资和对非熟练外劳的严重依赖让企业无法了解自动化,甚至做出任何改变的必要,从而无法提高生产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国内产业链有待拓展和深化。展望未来,马来西亚应该寻求扩大本地供应链并融入全球价值链、加强知识传播以及经济溢出效应,惠及更多本地企业。我国不能继续依靠外资引导经济升级。
向前迈进的关键
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一、确保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和知识转移
二、推动更多有利于本地企业扩张和国际化的政策
三、加强本地企业的能力,研发高价值产品和服务
四、企业集群,即产业链中相关的企业及机构在一定地域聚集、依靠分工协作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群体。这是推动马来西亚工业发展的关键催化剂。因此,国家的投资政策除了继续发展现有集群,也将著重推动高潜能工业集群。
五、透过采取强有力和有公信力的公共行动消除地理和其他障碍,同时为更多国人创造机会,包括就业机会、教育机会和可负担医疗保健,以提高国家包容性。人力资本投资促成的坚实基础是实现马来西亚成为高收入国家的踏脚石。
发展持久的高技能工作能显著提高生产力。这意味著我国必须重视研发、创新、能力建设和高质量外资,以及技能提升自动化和流程优化。
为了让马来西亚经济在未来的数十年蓬勃发展,我们必须致力于建立中产阶级比底层阶级更大的菱形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