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全国大选已正式拉开帷幕,也是时候由选民评估各党和原任议员的表现。选民投票时会考量各种因素,例如政党的意识形态、政绩、政策、宣言以及原任议员的表现。政党的意识形态、政绩和宣言等可从各政党所提供的文宣获得,至于议员的表现,选民要从何种管道评估一位议员在国会的表现?
对民众而言,如果能从国会网站取得议员的表现是最好不过了。可是,国会网站处理的方式不利民众监督,例如国会议事录(hansard)虽有记录议员的每日出席列表,但是没有统计议会期间的出席率,导致民间组织设立的 “我的国会议员”(MyMP)必须“代替”国会工作,自行整理和统计全国222位议员的出席率。
我国的国会网站内容一共有6大目录,分别是认识国会、国家元首、上议院、下议院、媒体和电子服务。“认识国会”和“国家元首”的内容主要是提供了国会的行政作业和元首的御词;“媒体”一栏是发布媒体消息;“电子服务”则有参访或实习申请和招聘启事等。
“上议院”和“下议院”的目录内容则有议长和副议长列表、议员列表、议员座位、国会议程、国会议事录、特别委员会、部长书面回答和口头回答、草案、法令等等相关资料。
国阵执政时期,国会网站没有提供部长的口头和书面回答,我们无法知道议员在议会提了什么问题,部长如何回答,而民众只能依赖从议员获得的纸本答复得到了解。2018年希盟上台后做了一些议会改革,如把部长的口头和书面回答放在网站让民众下载。
议会期间,议员就部长的施政进行问责,每日放上网站的部长口头回答共约50道题,部长书面回答是在国会结束的最后一天挂上网站,有500道问题左右。
所有议会记录文件都是按日期上载,若笔者想了解本区议员的出席率、对法案的表决、部长回答,那么笔者必须下载每日文件,再以关键字眼搜寻。国会一年开会约百日,那么就会有百份文件,试问民众如何逐一查看百份的文件?国会网站应该加强资讯的透明度和有效的分门别类。
议员列表不应该只是列出了议员的通讯方式,反而应该加强议员列表的内容,例如展示法案表决记录、口头提问或回答、书面提问或回答、议会生涯工作录、出席率、利益申报和拨款去向等。
首先,有关部长的口头和书面答复,除了按日期存档上载至网站外,也应该按议员个体分门别类,例如内政部长的答复,就应该归类到有关担任内政部长议员的页面,同时把提问问题链接到提问议员的页面。
除了部长答复,议员对法案的表决也应该按议员个体分门别类。目前,所有法案的表决都是按日期记录在国会议事录,我们无法一目了然检视某位议员对所有法案的立场。因此,议员的页面也需展示他对所有法案的立场,即赞成、反对、弃权或缺席。
国会议事录也记录只有提问问题的议员,至于有些议员在国会打了卡,有没有在议会厅议事,我们也无从考究。因此,议员的页面也必须设立口头和书面提问,以便让民众知晓哪些议员或在任期内连一句提问也没有。
议员每年都有一定的选区拨款额,可是目前并没有条规规定议员必须向公众展示如何使用拨款。国会议员有义务在国会网站或其他方式公布选区的拨款用途,以便让民众了解拨款去向。
为了提高透明度和问责文化,国会网站有必要增加资讯透明度,维护民众的知情权,以便让人民更有效的监督部长和议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