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家成立不久的财经中文电台爆发DJ离职潮,重要时段的6名DJ都陆续出走。
朋友对这个最新动态纷纷感到遗憾,毕竟这家电台定位明确,虽然表面主打财经资讯节目,实际上翻开所有节目表,会惊讶它涵盖的领域范围非常广,并非只是数字导向的企业投资或理财内容。
扣除最新时事分析到社会热门关注焦点,这家电台针对不同的分众市场,量身定做各种知识含量高且能正向启发思考的节目。
例如,会邀请一些嘉宾分享书籍或念诗,讨论各种与阅读相关的话题;例如,会与各国影评人畅聊电影或剧集,让电影不再仅限于茶馀饭后的娱乐消遣,而是可带领观众进入探讨更深层的镜头语言世界。
就算是歌单,这家电台播放的也不只是主流唱片公司提供的最新流行歌曲,反而会搜罗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音乐,无论主流与非主流,只要是好听有意思的,都会不分时段推荐给听众。
最有趣的是特定时间保留给东马DJ掌舵。他们会分享当地新闻或有趣事物,突破西马人长久以来习惯的聆听角度,至少让我能打破一些刻板印象或偏见,多了对大马整片国土的声音包容。
可惜的是,碍于技术问题,这家电台在西马地区的收讯范围有限。据说除了芙蓉外,其他地区线路都偏弱,就连在吉隆坡收听,扩音器还是会伴随沙沙颗粒感。少了技术强势支援,自然削弱竞争优势。
接收劣势
就算它们主打网路或App收听,碍于国内听众依旧习惯电台收听方式,要一时更换长久以来伴随的聆听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可实现的事。加上许多网民取向明确,上网目的都是锁定喜欢的娱乐类或职场专业知识,享受搜寻主导权的愉悦,相比电台单向的传播方式,除非探讨的话题非常热门,否则在听众聆听选择上莫名吃亏。
因此,就算这家电台拥有字正腔圆且认真准备内容的DJ,不断贴近民生的讯息传递与分析,及能提升鉴赏品味的专业知识分享,整个配套优质得犹如一间声音知识档案馆,但少了能舒服连接到听觉的稳定发射频率,再多努力也是枉然。
究竟DJ出走的真正原因为何尚不得知,但对比其他电台操作,倒是有几分可以参考的价值。
扣除商业广告时段来说,目前国内许多电台内容同质性很高。早晨上班时段讨论时事,下班时段则轻松分享生活课题,其他时段似乎没有太深入专业的知识分享。大多数DJ都在陈述发现的有趣事,以讯息来源融合自己的看法来完成节目时段。
这样做并无不对,前提在于DJ本身是否有深厚的知识含量或消化事情的判断。一旦拥有特定领域的知识背景,外加好听的声音与准备充足的内容,节目调性就会生动活泼,风格自然也会鲜明树立。
反之,只懂得滔滔不绝尽量填满空气,看似流利的表达背后,却只有空洞硬撑的虚幻话术,与其说是千里挑一的电台DJ,倒不如这只是音乐与广告之间的串场主持人。
而节目生动有趣,不代表一定要娱乐化或肤浅,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
电台话语权优势
很多人以为太知识性的节目没人要听,事实上这是一个盲点。这类节目并非没有市场,而是一直以来电台并没有寻找适合的主持人去把它好好消化包装。
说实话,电台目前的竞争优势,比起找到发音标准但内容空洞的传话人,倒不如真正寻找懂得传递有用知识与讯息的传播人。电台已不像以往拥有竞争优势,可以第一时间播放新歌,能最快速传递各种时事新闻,甚至是开车时最好的陪伴伙伴。这些放在网络时代,都已是明日黄花。
有人说,目前的电台都在一味讨好群众,才会导致节目流俗化。我倒不那么认为,反而觉得电台依旧掌控著特定的话语权优势,好内容配合稳定收听频率,一定还是有死忠粉丝在。尤其这个时代大众市场逐渐瓦解,分众市场开始确立时,这些就是好内容可以拼得过的筹码。
只是,电台管理层能洞悉这层关系吗?还惦记著这个大众媒介原有的任重道远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