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个报告很有趣。
众所周知,跨入今年后,全球许多药厂都纷纷宣称疫苗开发成功,并送往各国供人民接种。很多人以为,接种效率应该与各国控制疫情的程度呈正比,孰不知情况恰好相反。
目前全球疫苗约已生产超过110亿剂,现已有60个国家开打疫苗,用掉超过2亿剂,平均每周打掉4200万剂。其中遭受疫情严重摧残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都加速疫苗接种效率,在短期内成功为许多民众完成二剂疫苗注射。
其中,确诊与死亡人数冠全球的美国,截至目前已为约1/4的公民完成整组的疫苗接种,英国也为全国近半的人民提供第一针疫苗;德国甚至配合疫苗供给量提高后,决定让家庭医师为民众施打疫苗,以期能加强全国的抗疫效率。
相比之下,原先控制疫情良好的国家,疫苗接种的效率反倒最慢。其中澳洲和韩国目前的疫苗接种率不到人口的3%,日本和纽西兰开始接种的人民甚至不到1%。
“或许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有自信,能透过目前的防疫政策与人民的自律,比疫苗更能有效地控制疫情吧。”很多人会如此揣测。
也许吧。
尤其传出某些疫苗注射后,会出现血栓现象,导致特定国家拒绝一些药厂的供量,并更加紧审核所有的疫苗品质。
这些国家希望,能利用目前偏低的感染率,换来等待更好品质疫苗的黄金时期,以确保人民注射后能降低副作用。
不过这种侥幸心态,不但会转化为“自我感觉良好”的盲点外,一旦感染群出现破口,最终导致之前的防疫工作功亏一篑,延缓整个社会的经济复苏过程,反倒追不上全球经济集体反弹的步伐。
在短时间内推出的疫苗有没有副作用?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若你询问身边的医生朋友,相信他们会如此反问“有哪个疫苗没有副作用呢?”
关键还是回归到个人体质,还有施打后对社会造成的间接保护罩。
就以美国为例。在疫苗施打前,全国的确诊人数一日最高可创下近40万人。但加速施打后,目前高峰曲线已平缓,目前平均确诊人数下滑至约6万人。
过程中仍有一些施打后的不适个案,但比例很低,并未超过疫苗临床试验的不合格标准。
重点是,施打完整疫苗后,可以让不少人开始恢复社交。尤其过去一年因疫情而被困在家中,许多人早已厌倦各种旅游与聚餐限制,疫苗的施打至少能争取一些社交喘息空间,透过对外活动来换取身心的健康抒发。
虽然,接种疫苗后并不意味著不感染病毒,但起码代表身体战斗值提高,就像日本经典电玩游戏《超级玛丽Super Mario》般吃到星星,比起口罩能拥有更强的内在抵抗力。
庆幸的是,截至本月20日,卫生部长宣布,大马已接种121万零779剂疫苗,其中46万2335人施打两剂新冠疫苗。短短2个月,这个数据算不俗。
讽刺的是,看似高效的施打政策,伴随的却是反弹的确诊数据。道理很简单——侥幸心态作祟。
很多人以为,开始施打疫苗后,就会像欧美那样,确诊数据会大幅下滑。不过,当中可能忽视一个事实,即目前完整的施打率仍只约1.5%,保障范围仍不及欧美的大幅覆盖率。
换句话说,大马人民有种“拔苗助长”心态,在政府刚施打疫苗的初期,却先预支了“全体免疫”的自在舒适,忽视了现阶段自我防疫的重要,导致疫情又反扑。
一句老话:慢慢来,比较快。想要赶紧搭上经济复苏的列车,未来三个月反而是黄金期。在外依旧要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勤洗手;若避不开的社交活动,也请多补充维他命自我保护。
除非施打率已达到至少50%,否则先别松懈。忍多几个月,就能换来日后的宽裕,算一算,其实这是个高回酬率的全民投资计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