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傍晚到公寓楼下拿车时,偶然听到两位安娣的对话。
“做么那么快就关店的?”A。
“你不知道咩?政府说现在开店不可以太晚,不然会抓人的。”B。
“我哪里知道。我又不懂看报纸,电视台讲了那么多,我也不知道在说什么。”A。
“反正你这段期间买东西要早点,不然东西也很快会卖完。”B。
几天后,聊天群组传来朋友的抱怨——下次不要再网购买菜。
问了原因,才知道朋友为了减少出门而网购,谁知道收到菜时,发现里头好多菜已经腐烂。运输的人也道歉,说并非菜不新鲜,而是路上遇到很多状况。
“我们已经申请了运输准证,没想到一路上遇到很多路障,有些警察看了准证后,说不符合资格,要我们再去附近的警局申请多一张。结果这样来来回回,拖了不少时间,才导致菜卖相变差。”运输者无奈解释。
“我听了很心酸。但之后若还是遇到这种情况,我宁愿出去一趟超市去买菜。”朋友衡量权益后做了如此结论。
这两件事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其实都凸显同一种问题——大马的资讯传达与执行配合有缺失。
这要分两个层面来探讨。
第一件事反映资讯普及率。虽然我国官方语言是马来语,学好马来语是必须的,但残酷的现实是,并非所有人都拥有语言天分,也不是所有人都跟上资讯时代的步伐,懂得透过手机上网看资讯,或守在电台与电视旁更新资讯。
就算某些人有接收资讯,但是否能顺利消化,也是个问题。尤其针对援助金的申请方式与条件,许多年轻人看了都有很多疑问,更何况是知识与经济都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
根据我的观察,政府宣布很多政策都是透过马来文,国营电台与电视台甚至有制作相关时事节目,分析与讨论政府的各项应变措施,因此就连偏乡知识水平较低的地区,应该也能较全面接收到讯息。
中文内容宣导较少
相比之下,中文内容相关的宣导活动与政策剖析节目就比较少。我曾守住国营台与商业电台几天,发现讨论理财报税的资讯还多过防疫与行动管制令的深度内容。很多人总以为这些内容没什么好宣导,孰不知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弱势群体,正期望透过母语媒介,来聆听国家最新政策宣布。
遗憾的是,新上任的政府成员,没人敏锐察觉传播普及率的问题。在这非常时期,若需要确保各种族都能了解政策,最好就是透过国语宣布后,再用各种语言精准翻译,交由各家电台或电视台定时播放政策内容。这种宣导式内容当然令人觉得沉闷,惟只要想到这可能是弱势族群的唯一吸取管道,这义务在这非常时期就显得有价值了。
第二件事关于政策与执行的配合。目前,许多人都尽量多在家里不外出,因此物流在这阶段显得无比重要。警方当然有权设路障检查各种运输状况,但在这非常时期,物资运送时间很宝贵,若这时物流还需要申请至少1张以上的准证,拖延了各种宅配到家的服务,拉低了运送效率与货物品质,让消费者对网购失望而转向出门采购,这岂不本末倒置,违背行动管制令的制定初衷吗?
要知道,政府在推行这些禁令的目的,是要避免人群聚集,防止感染增加的机会。不过,若这些规定缺乏实际执行时的考量,缺乏协调与补救方案,这仿佛又重演平时人民跑遍各政府单位来处理简单事情的悲剧?
确保资讯完整传达
话说,当今社会不仅要关注贫富悬殊问题,资讯吸收落差也是不能忽视的课题。在传播各种政策时,政府绝对要确保每个资讯都能令国民完整且清晰接收,里头也不能有含混缺漏或歧义。
一旦接收资讯不均,不仅会让国民对政府增加不信任,这也间接造成了假新闻的诞生。我们常谴责某些人爱传假新闻,孰不知很多时候是源自于某人对官方不信任,在焦虑与不安情绪作祟下,才会无法判断真伪,选择另一种更贴近自己感受的消息来源。
若政府懂得把握时机,照顾所有语言人民的感受,确保政策都能透过各语文发送,并且在非常时期透过较人性化的方式弹性执行,那不仅可以确保资讯能顺利传播外,还能化解人民的焦虑,减少许多误解,对大家来说这才是双赢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