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绒比艾不仅像是个希盟的期中考,也是人民对国家下一步愿景的许愿池投影。
先谈谈整体的补选概况。
自从去年509政党轮替后,国内至今共迎来了9场补选,分别是雪州双溪坎迪斯州议席、无拉港州议席、斯里斯帝亚州议席、森州波德申国会议席、彭亨州金马仑国会议席和雪州士毛月州议席、森州晏斗州议席、沙巴山打根国会议席及柔佛丹绒比艾国会议席。
其中,2018年的前3场补选皆由希盟蝉联胜出,尽管多数票都比大选下滑,但这本来就合乎常理。因为对比全国大选中央政权未定时的热情投票以表达政治意愿,对于大局已定后的小补选通常都面临投票率下滑,而传统反对党优势也会跟随下跌的局面。
希盟支持率创新低
总结而言,前三场补选,正处于希盟执政蜜月期,落实的新政策仍不太多,参考意义价值不大。
到了2019年,对希盟来说才是真正考验。
之后的5场补选中,其中波德申补选是为了让安华铺路进军国会,研究意义不大。而山打根也没太多参考价值,因为黄诗怡是替父亲及政党守土,加上当地族群结构以华裔居多,所以无法作为丹绒比艾的研究资料。
其馀三场则是混合区,而且几乎都以马来人居多,符合丹绒比艾与国家现有的种族比例倾向,正好适合拿来研究丹绒比艾各党的拉票策略。
其中,年初的金马仑补选,尽管原国阵候选人因贿选而导致选区重选,但最终国阵成功守土。接下来的士毛月补选,在大选时原本土团党以占总票数的50%大赢,甚至领先对手近20%,但补选结果是巫统候选人以50%反超获胜,土团党得票以5%落后。
晏斗州议席原本是巫统候选人不战而胜,但被选举法庭判胜选无效,重新选举后,巫统候选人再度以大比数战胜希盟候选人。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3场都是四角战,也是希盟开始尝试大刀阔斧后收获的成绩,这种情况难免让希盟对推出新政策踟蹰不前。
尤其根据最新的默迪卡民调中心资料显示,希盟支持率已经跌至仅有35%,创下改朝换代后新低,其中华人与印度人支持率为40%,马来人只有30%,而推出的新政策几乎有6成人持负面看法。
根据这种局势推断,就不难发现为何首相马哈迪频频向马来人靠拢。在9月丹绒比艾宣布补选后,他的种族化举动也高调起来,从出席马来人尊严大会,到近期对《互惠共赢的一带一路》漫画态度,甚至是对付涉嫌参与泰米尔之虎组织的印裔议员,都越凸显他走回种族化施政,并有持续讨好马来人的政治倾向。
民政胜选或改变政局
目前在丹绒比艾候选人名单上,土团党派出了去年出战笨珍国会议席却落败的卡敏负责守土重任,而国阵则派出曾担任2届丹绒比艾国会议员的黄日昇,民政派则由副总秘书混血女将温蒂出阵。
由于柔佛金金河事件处理不太妥当,加上柔佛大臣之前也撤换过,目前希盟在柔佛州的政治印象处于下风。以牌面上来说,目前黄日昇胜算最高。
不过,巫统原本想推荐丹绒比艾区部主席上阵,没想到最终仍由黄日昇上阵,目前不排除会出现报复情绪,最终有扯后腿的情况。
如果这次仍成功由土团党守土,那么意味著马哈地目前的种族路线的确奏效,未来可能会深化他在这方面的施政认知;若由国阵胜出,除了可视为黄日昇的地方耕耘政策有功外,还可投射出人们普遍对希盟执政不满,这或许可打脸目前首相的施政布局。
但若由民政这位年轻的女性律师胜出,或许就代表著马来西亚的新方向,甚至比希盟当时提出的多元和平新路线更希盟,“还回中庸路线”成了最主流的声音。
强势的马哈迪在全国选举后原本塑造的敌人对象在反对党,但目前牌面上看起来又掉入种族格局中,近期甚至还将财政部旗下的官联公司都转移到首相署及经济事务部,不免让人焦虑他又以种族来当作掌握实权的分配参考,因此若民政爆冷胜出,其实反而是对当权者最有力的监督与制衡。
尤其目前出战的土团党与马华都是单一族群政党路线,民政反而以多元力量的第三势力出击,专业形象与女性身份,都迎合了新世代对未来世界平权的想像,因此若她真的胜出,不仅能改变国家下一个阶段的政治结构与制度,也能打破人们对国内政治格局的幻想——不再只有两种选择,而拥有更多可能。
换句话说,这次的选举成绩间接反映出国民的社会观念是否成熟,面对国家未来民主的愿景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