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超过百名补习中心负责人和教职员漏夜报警,控诉国内某知名连锁补习中心集团在国外办假学院诈骗,导致逾千名教职员花费逾2000万令吉念了4年书,换来的却是一纸假文凭。
熟悉教育界的朋友透露,这家连锁补习中心早已恶名昭彰,好多年前已发生这种情况,但碍于各种理由,有些人选择自己吃闷亏,有些人被迫融入恶性循环的结构,有些甚至害怕遭到大集团对付,最终都没有集体报警处理,才让这个连锁补习中心继续招摇。
另一件事,则是某个在社交媒体上积极打广告的投资界网红,声称在10个月就自学考到金融界的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他凭借这些“高学历”加上无孔不入的宣传伎俩,吸引了不少人集资投资,甚至连部分熟悉投资的人也忍不住参一脚。
追求名牌教育
不久后,他才被网友质疑履历造假。因为CFA分为3个阶级,最快也至少要2年半才能考获,最终逼使网红出来澄清说是“报导错误”。但他一方面把责任推给报章,另一边却依旧在自己的履历上维持同样的学历认证。
这两件事看起来八竿子打不著,实际上却可看出某些关联——大马人对名牌教育有著莫名迷思,却没有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才会让某些人洞悉弱点,扛著光鲜亮丽的门面品牌,就能进行大规模的诈骗。
这听起来相当讽刺。真正的教育理念本来就应该抱著“做学问”的态度。所谓的做学问,就是要学著问,把所有事情或物体都问个明白,了解本质,才能进而延伸出各种知识范畴。
不过,从上述事件来看(当然还包括其他校园制度风波),就能看见大马人对于追求教育的态度,依旧是停留在功利性的求学心态——不求学到求知态度,但求能获得名牌认可。
缺乏思考质问能力
追求名牌的心态并非不正常,若站在不断求上进的人性角度,其实这很符合常理。尤其对于能保证美好的事,谁不想去追寻?
问题出在不断往前追寻目标时,是否也兼具找出问题纠结的能力。也就是说,当追寻美好的事情时,是否先确认过这些事物如宣传口号般实在,认证程序为何,有没有获得国家机构承认等?
在一根手指就能知天下的现代,很多人都会透过网络来搜寻各种趣闻与影片,甚至还会针对娱乐事件进行人肉搜索,证明了现代人普遍具备侦查与辨识能力。荒谬的是,在面对严肃认真的教育与学位问题时,却鲜少人会相对发挥同样的侦探精神,去判断所谓的名牌学校或持有相关学位的人是否名副其实。
在名牌教育面前,每个人反而被驯服,缺乏思考与质问的能力,这岂不是也凸显著我国教育制度某程度的官僚与迷信吗?
重点是,这样的事件已周而复始出现,但每次都似乎草草结束,每个人都以为只是个案,而忘了里头已经涉及严重腐败的结构性问题。
教部难脱关系
这结构性不只涵盖教育认证、教育体制到教育机构的业界关系,最重要的是普通百姓对教育少了更积极的想像及更建设性的参与,才能让这些伪教育者浑水摸鱼,继续用虚荣障眼法来玩弄人民的无知。
当然,这种事教育部自然不能逃避责任。若想打造成为亚洲教育中心,并非是不断发执照或简化入学程序等就能达到目标,而是从生活各层面上,就该从小训练人民对任何事都保持高度的求知欲与责问精神。
可惜的是,我们一直学习如何吸收知识,但鲜少人知道,如何激活脑海中那块吸收知识的海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