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研究商业史,新制度经济学派大师诺斯(Douglass North)的著作——《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与《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是必须一读的经济学作品之一。
诺斯指出,思考经济运作时不能以封闭的理论模型来思考,而必须把经济放在在一个变动不定,影响因素众多的环境下来思考。在这变动不定的环境下,政府(制度的建构者、执行者与潜在破坏者)、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这也包括了文化与传统等不成文的制度)、人口多寡、资源(人口与技术变迁会影响资源)与知识等因素,将决定经济的制度、结构、表现与变化。
诺斯也引用了路径依赖理论和成本理论,指出经济的制度与结构受到过去的影响,因此即使模仿他国成功的例子,也有可能会导致失败。另一方面,许多制度与结构的改变不但需要时间发酵并且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并非许多经济理论所显示的那般简单。
打著改革的旗号
因此,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系制度的形成与变迁,不但是个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且复杂的过程,并且过去对于现在与未来也是重要因素。诺斯所提出的理论与思考不但为他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思考方式(考虑历史与成本等现实因素,以及制度框架的影响)也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对于日后的行为经济学等倚重现实经验的经济理论,也造成了重大影响。
回到换政府一年之后的现在,诺斯的思考对于我们有什么启发?
希盟政府上台的一大因素,是打著改革的旗号。就如我们所见,国阵政府时期的种族主义制度不但为人所诟病,并且成为政府停滞不前的原因。此外,国阵政府对于言论的箝制,政治权力的分配等等,都是大家所诟病的问题。
经济和教育上的固打制度,是种族主义制度中最为明显的例子。不论对于土著或非土著,长期而言都带来伤害。希盟政府也知悉这点,并试图签署《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作为改变的第一步。这虽然值得嘉奖,但是在推动上却未事前做好准备与宣传来说服民众,就贸然推动,结果引来诟病与反弹。
必须投入更多成本
落实制度改革并非一纸公文,其中需要提出完整合理的论述并与民众不断沟通以巩固民意,而这些是希盟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此外,由于过去习惯了种族制度,迫使希盟政府必须投入更多成本,才能让制度改革得以落实。
媒体上,虽然换政府后媒体的自由度大增,但是小拿破仑仍然当道。国阵政府时期对于媒体的打压大家耳熟能详,换政府之后言论自由度大开,即使一些媒体报导触及政府底线,却未见政府打压。但是仍有一些政府官员藉著权职欺压媒体,例如交通部长新闻秘书林芮光针对媒体的好几条言论,明显干预媒体作业。在新闻自由上,虽然新政府更为进步,但是小拿破仑横行,以及一些箝制言论的法令仍未撤除,因此在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上仍然有所距离,因此可说是好坏参半。
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新政府的一些努力必须被肯定。房屋与地方政府部长祖莱达计划于三年内落实地方选举,并且选举改革委员会也建议落实选民自动登记制度等(自动登记必须有庞大经费,这也是成本)。但是在许多方面,政治制度的改革必须更加完善与深化,例如落实三权分立,以及中央、州与地方三级政府的权力重新分配等等,都是有待落实与完善的部分。
当下希盟政府的改革与诺斯的理论比照对看,可发现希盟政府虽然有所改革,但因为各种过去与成本因素,使得改革进度颇为缓慢。虽然明白制度改革并不是立竿就能见影的事情,而是可能要耗上十几年方能完成(启迪民智等甚至需要一代人的时间);但是也希望政府在努力的当儿,也能够告知民众他们的进度,让民众监督之馀,也避免增加更多的民怨。同时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远离人治,才能重振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