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晏斗补选成绩出炉了,全国第7场补选也正式拉下帷幕。国阵候选人兼巫统代主席拿督斯里莫哈末哈山以1万零397票,压倒性地成功保住了晏斗州议席。尽管有希盟执政党的光环附体,希盟候选人斯特兰依旧以4510张票的差距完败给哈山。
晏斗为国阵堡垒区已有多年的历史,希盟要攻破这里绝非易事;况且补选与大选的情况截然不同,人们更倾向于依照个人的人格魅力而做出选择,因此选党不选人在这里便是不管用的。虽然这仅仅是州议席,对国家事务的影响并不大,可从这里便可看出希盟早已不是如同早前的票房保证了。
对于希盟的三连败记录,许多人认为是因为希盟已经变质了,或者说希盟从头到尾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执政党。更多人觉得是因为希盟在政策拟定、解决国家民生经济问题行至无力,无法真正解决国家的难题。可这是真的吗?相比国阵,希盟的改革动议在马来西亚历史上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可为什么人们依旧眷恋这个昔日腐朽的国阵,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因素在作怪?
民主政治检查机制
在民主政治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检查机制,也就是所谓的监督。监督基本上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选民,第二个是媒体。选民通过选举候选人,可以有效地确保民意代表的政治议程与选民的利益是相符的;一旦候选人偏离了轨道,他终将要失去权力。
但由于人的意识只是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只能通过有限的信息对候选人进行评分。绝大部分信息来自于媒体。由此一来,选举成了被动的检查机制,而媒体则成了选举中的主导因素。因此说媒体的政治倾向与报导的内容大概率地决定了选举的成果也不为过。
相比正面的报道,媒体更专注于公众人物相反的一面;但出于中立、客观报道的原则,许多媒体并不会直接对候选人提出批评意见,而是报道候选人可能引起公众反感的事情。频频犯错的希盟更是难逃这一劫。人们鲜少有看到什么歌颂还是赞美执政党的消息;即使有,许多人也丝毫不感兴趣,这些赞颂到了他们那里也成了“拍马屁”,而得到他们的嘲讽。
但这绝对不代表选民的无知,相反这是人类的智慧。这是因为人们在认知上具有一种“负面趋向”,这是指人对负面事物的关注往往超过正面事物,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更让人感兴趣,对人的影响也更显著。而且,负面印象在人的记忆中比正面印象保留得更为长久。这当然不仅限于选举罢了,对于私人事务也是如此。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在对亲密人际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做一件坏事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平均至少要做5件好事才能弥补。
在公共事务中这点尤其明显。负面信息在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选项中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政治的看法显得非常负面(很少人会期待政府真正为百姓谋求幸福,当然这也符合客观事实)。现在希盟做为执政党;他们所做的一举一动都自然会被人们放大来检视。如此一来,他们所犯的小小的错误在选民那里都可能变成不可弥补的大错。
“假想敌”的重要性
政治人物需要敌人,就好比电影编剧需要敌人一样。伊党作为老练的反对党与反对党新秀国阵,在为选民制造敌人的过程可说是驾轻就熟。他们所关注的种族与宗教课题容易让不同阵营的选民产生不共戴天的仇恨。这解释了在晏斗补选现场的舌战而差点引发大规模的肢体冲突。当然这不是事实,全体人民是同一条船上的人,并没有所谓敌人,这些试图挑拨的政客才是人们的公敌。这种分裂无疑为希盟出了一个大难题。
事实上,补选的失败不代表人民已经不支持希盟了;这标志的仅仅是监督错误的机制逐渐完善,而人们也更关心大马的政治与未来走向了。那些预言希盟会在下届大选丢失政权的声音还是言之过早。更多人的想法只是要给希盟一个警惕罢了。要做到经济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并不是一两天的事;希盟的士气频频受挫,已经预示了什么,因此在改革议程上,希盟也许真要加大力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