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马来西亚贺岁片曾风光一时。自从《一路有你》创下千万票房纪录之后,大马贺岁片犹如雨后春笋涌出,甚至某一年还高达7部,当时让人以为大马中文电影已迎来春天。
不过,随著大部分片子票房不佳,促使这几年贺岁片产量又萎缩。今年甚至只剩下2部,即《大地回春》与《玩转全家福》,对比前几年的高产风光,令人不胜唏嘘。
相同套路不再买单
理由很简单——大马的片商太过迷信香港贺岁片的制作套路,以为只要专注在阁家团圆或过年回乡的题材,不时添加笑料,就能稳稳赚钱。
尤其前几年《一路有你》创下高票房后,很多片商都以为只要有著美人美景加本土风俗民情,就肯定是赚钱保证,结果一窝蜂推出类似题材,票房却都撞得灰头土脸,才导致片子越来越少。
虽然,贺岁档是华人最易掏钱的档期,但并非代表来者不拒。刚开始时片商喊著支持本土电影的口号,基于对这片土地的厚爱,加上前几年大马政局贪腐严重,华人对当时处境茫然,因此才会入场买票。一方面单纯为了支持,另一方面也藉著萤幕上的熟悉语言与景物,顺找回身份认同感。
不过,随著大部分片子粗制滥造,观众一次次失望而归,才让本土华语电影票房每况愈下,间接让制作量减少。
想要扭转这个劣势不容易,但也并非无出路。最大的纠结在与片商要撇开趁新年捞钱的心态,停止消费大马华人的“原乡情怀”,而是真正回归到创作本身,重新探讨观众对看电影的需求与乐趣。
其实,要拼阁家欢题材,香港电影多不胜数,加上许多大马华人都是看香港贺岁片长大,因此在竞争基础上没优势。要拼回乡题材,这几年也拍过不少,除非有新角度,否则很多时候都是炒冷饭。那要拍什么呢?
观影品味已改变
或许拿中国的例子作为参考。今年中国贺岁档的票房前三名,都挺不接地气。非团圆非回乡非庆贺,反而都是疯狂好玩的题材。其中,暂居票房冠军的《流浪地球》与亚军的《疯狂的外星人》都属科幻片,两者都是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作品改编而成。第三名的则以赛车为题材,其他的如《新喜剧之王》、《神探蒲松龄》等,也都与新年气息无关。
这个情况其实已反映现代的观影品味已改变。大部分观众已厌倦了新年等于团圆或回家的题材,反而对各种新鲜元素感兴趣。换句话说,过年看喜庆电影并非代表应节,观众反而希望能趁著新年假期,选择一些好看的电影来放松。若电影还是叨叨絮絮地说教,最终反而会让人生厌。
以大马今年贺岁档来说,目前冠亚军都是西洋片子,就更能说明了华人并非一定要看传统贺岁片的意愿。所以,大马电影制片商早就应该打破刻板印象,别再纠结于拍摄传统内容的贺岁电影,这才有办法跳出困境,创造新商机。
当然,最大的问题来自剧本与剪接外,还有赞助商的置入性行销。前者其实有慢慢在改进,后者的部分若无法避免,要如何高明代入电影很重要。很多时候,品牌特写就硬生生突然跳出,那种感觉犹如看Youtube时突然蹦出来的广告。
Youtube是免费,被迫看广告不能怨。但观众花钱买票看电影,为的是整体的观影感受,而非看广告宣传。
关于这点,片商还是要懂得与赞助商好好协调。否则电影不好看不卖座,最终的广告效益也无法发挥,甚至可能间接拉底品牌好感度,这又何苦呢?